膜、募原也。言有形之津液。不
能以膜相通。)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伯言太阴之为胃行其津液者。
由经脉之相通也。太阴者。三阴也。三阴者。至阴也。以其阴之至。故能行气于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上膈络嗌。脏
腑之经络相通。故能为胃行其津液。)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阳明者。表阳也。为五脏六
腑之海。亦为之行气于三阳。如海之行云气于天下也。)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
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此复言三阴三阳。所以受气于太阴阳明者。气也。如脏腑四
肢。受水谷之津液者。各因其经脉而通于太阴阳明也。故反复以申明之。朱卫公曰。曰脏腑。曰四肢。盖四肢之荣俞。
脏腑之经络也。)



<目录>卷四

<篇名>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属性: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此篇论阳
明乃阳热之经。病则热盛而为狂也。阴阳系日月论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
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
于前。故曰阳明。是阳明乃三阳合并。阳热独盛之经矣。夫三部九候之道。总不外于脏腑阴阳。血气虚实。是以通评虚
实论曰癫疾。曰厥狂。曰痫惊。盖癫疾者。三阴之实证也。厥狂者。三阳之热狂也。痫惊者。阴阳五行之实邪也。是以
此篇复论其阳盛之狂焉。朱永年曰。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藉阳明水谷之所资生。病则阳热盛而津液竭矣。)岐伯对曰。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伯言阳明之所以热盛者。乃脉病也。阳明之脉者。乃胃之悍
气。别走阳明。悍热之气盛。则胃腑之气虚。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帝曰。善。其恶火何也。岐伯曰。
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此言三阳之气。主于皮肤肌腠之间。邪客之而易于为热也。太阳之
气主皮毛。阳明之气主肌肉。少阳之气主胸胁。言三阳之气。主于肤腠气分之间者也。夫邪之中人。始于皮毛。次于肌
肉。以及于经脉。邪在肌腠。则合于阳明气分之阳。入于经脉。而阳明又多血多气。是以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也。)
帝曰。其恶人何也。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此言胃络之上通于心也。惋、惊恐貌。厥气上逆于肺则喘。
逆于心则惊。经言阳气入阴。阴阳相搏则恐。如人将捕之。盖阳明之热。上逆于少阴。阴阳相搏。则恐而恶人也。)帝
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连、谓脏腑经络之相连也。盖手太阴之脉还
循胃。阳明之络通于心。如热邪厥逆于上。干于心肺之经而为喘惋者生。干于心肺之脏则死矣。)帝曰。善。病甚则弃衣
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此复问其病甚而为狂也。)
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经言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
五脏。故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矣。盖阳盛则升。四旁俱盛。故能升高。)帝曰。其弃衣而走者
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阳明之气主肌肉。故热盛于身。身热。故弃衣而走也。伤寒论曰。阳明病外
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盖热在外。故不欲衣。)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
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胃络上通于心。阳盛则心神昏乱。故使人妄
言骂詈。不避亲疏。如热盛于胃。则不欲食。不饮食。故妄走。盖四肢禀气于胃故也。此言热盛于形身之外内上下。而
见证之各有不同焉。以上十一篇。论三部九候之道。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有寒热阴阳。有脏腑虚实。故曰。土者。
生万物而法天地。是以末结脾胃之阴阳并交。雌雄输应。而并论阳明之实证焉。)



<目录>卷五

<篇名>热论篇第三十一

属性: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此论热病。故篇曰热论。盖论外因之热病也。太阳之气主表。阳明之气主
肌。凡外淫之邪。始伤表阳。皆得阳气以化热。故曰凡病热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
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六日气周。七日来复。死于六七日之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