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味咸苦甘。其象冬。其经足少阴太阳。其脏肾心。其虫
鳞。其物濡满。其病胀。上羽而长气不化也。政过则化气大举。而埃昏气交。大雨时降。邪伤肾也。(谧音密雹音薄。

运太过。是为流衍。冬主闭藏。故谓封藏。寒气司化。故天气严凝。水政以布。故火令不扬。凛冽、寒之化也。坚凝、
寒之气也。谧、安静也。流注、水之性也。漂泄沃涌、水注之为病也。凝惨寒 、寒气之和者也。冰雪霜雹、寒极而变
易也。其谷之豆稷。畜之彘牛。果之栗枣。虫之鳞 。物之濡满。色之黑丹 。味之咸苦甘。皆交相承制而生化也。其
象应冬。其经合于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其脏合于肾心。其病胀者。水盛而乘土也。上羽者。谓上临太阳寒水司天。
乃丙辰丙戌二岁。水气太盛。故火气不能施化也。水政太过。则土来复之。埃昏。湿气上蒸也。气交者。湿气上升而为
云。天气下降而为雨也。大雨时降。肾反受邪。)故曰。不恒其德。则所胜来复。政恒其德。则所胜同化。此之谓也。(此
总结五运之气。如恃强而不恒其德。则所胜之气来复。所谓侮反受邪。寡于畏也。如政令和平。各守其理。则所胜之气
同化矣。同化者。即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是也。按上章论五运之气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
有余从之。太过不及。为民病物变。上应五星。故曰气交变大论。此篇论五运主岁。有平气。有太过。有不及。各主果
谷虫畜。草木生物。数声色味。生长收藏。皆五行政令之常。故曰五常政大论。运气七篇。大略相同。而各有条理。学
者各宜体认。)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夫天有阴阳。地有阴阳。故论
天之五运。而复论地之四方。左寒右凉。左热右温者。从后天之卦象也。盖后天之卦。离南坎北。震东兑西。以天地开
辟而后有四方也。)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阴阳之气者。谓四方有寒热之气。高下之形者。谓地
土有高下之形。太少者。四象也。因四方之气象而各有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
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精者。即天乙所生之精水也。
天气包乎下。精气通于天。故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有精。地有形。盖天为阳而精为阴。阴阳上下之环转也。故精降于下。
则阳气升于上。是以右热而左温。阴精奉于上。则阳气藏于下。故左寒而右凉。西北势高。东南地陷。故高者气寒。下
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此复论精气之从中
而上下升降者也。适、从也。适生于寒凉之方。阴气上奉。则阳气下藏。故多胀。所谓藏寒生满病也。之、往也。往处
于温热之方。阴气下降。则阳气上升。故多疮。所谓痛痒疮疡。皆属于火也。故下之则阴精降而阳气自升。故胀者已。
汗乃阴液。汗之则阴液升而阳气自降。故疮者愈此精气出入于肌腠之间。上下升降。一阖一开。乃自然之常理。人生于
天地气交之中。有四方寒热之异当从其气而调之。自然苛疾不起。按精气上下环转。包乎地之外也。燥以干之。暑以蒸
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此精气之贯乎中也。以上二节。当与五营运大论合参。)帝曰。其于寿
夭何如。岐伯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所奉之处。则元气固藏。故人多寿。阳精所降之方。则元阳
外泄。故人多夭。曰阴精。曰阳精。当知地有精而天有精。盖在地为阴。在天则为阳也。)帝曰。善。其病也。治之奈何。
岐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西北气寒。寒固于外。则热郁于内。故宜散其
外寒。凉其内热。东南气热。则阳气外泄。里气虚寒。故宜收其元阳。温其中冷。所谓为病虽同。而治法则异也。)故曰。
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西北之气寒凉。
则人之阳热遏郁于内。故当治以寒凉。行水渍之者。用汤液浸渍以取汗开其腠理。以使阳气通畅。东南之气温热。则人
之腠理开而阳气外弛。故当治以温热。强其元阳固守于内。是闭者开之。开者闭之。气之升长者。收而藏之。气之收藏
者。成而散之。必使其气之和同而始平也。如西北之人。病寒邪而假热者。又当治以温热。如东南之人。病热邪而假寒
者。又当治以寒凉。所谓假者反之。张玉师曰。上节论四方之正气。末句言四方之邪气。)帝曰。善。一州之气。生化寿
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
此地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