腑之纹理也。夫水谷入于口。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盖气充肌腠。津随
气行。辛味入胃。能开腠理。致津液而通气。故主润。)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此
言阴阳之有太少。则气有盛衰。而治有轻重矣。阴阳之中。有太阳少阳。有太阴少阴。则气有多少异用也。王子律曰。
三阴三阳。有多气少血者。有多血少气者。有气血皆多者。是以用药之有异也。)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
也。(阴阳系日月论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
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夫阳明主阳
盛之气。故多气而多血。)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前论曰。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
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
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夫厥阴主于阴尽。而一阳始蒙。气之微者也。故为阴中之少阳而少气。)帝
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
重。适其至所为故也。(气有高下者。有天地人之九候也。远近者。浅深上下也。中外者。表里也。轻重者。大小其服也。
盖适其至病之所在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
偶之制也。(大要者。数之大要也。夫数之始于一而成于三。圆之象也。以二偶而成六。方之象也。地数二。木数三。甲
己合而土气化也。君二臣六。乾坤位而八卦成也。少则二之。阴数之始也。多则九之。阳数之终也。夫阴阳之道。始于
一而终于九者。此洛书之数也。禹疏九畴而洪水准。箕子陈洪范而彝伦攸叙。盖洛书所陈九畴。皆帝王修身治国平天下
之大经大法。本经八十一篇。统论天地人三才之道。皆有自然之数。故曰大要。玉师曰。数之可千可万。总不出乎奇偶。)
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
适其至所。此之谓也。(奇偶者。天地之数也。近者。谓病之在上而近。故宜用奇方以治之。天气之在上也。远者。谓病
之在下而远。故宜用偶数以治之。地气之在下也。汗乃阴液。故宜用偶而不以奇。盖直从下而使之上。犹地气升而后能
为云为雨也。下者。宜用奇而不以偶。盖从上而使之下。从天气之下降也。补者。补正气之不足。治者。治邪气之有余。
在上者宜缓方。在下者宜急方。急则用气味之浓者。缓则用气味之薄者。盖浓则沉重而易下。薄则轻清而上浮。奇偶缓
急。各适其上下远近。至其病之所在而已矣。)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
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此复申明气味之由中而上下
也。病所远者。谓病之在上在下。而远于中胃者也。中道气味之者。谓气味之从中道而行于上下也。故当以药食并用而
制度之。如病之在上而远于中者。当先食而后药。病在下而远于中者。当先药而后食。以食之先后。而使药味之过于上
下也。是故上下之病。近于中道而用奇方偶方者。制小其服。病远于中而用奇方偶方者。宜制大其服。大服小服者。谓
分两之轻重也。大则宜于数少而分两多。盖气味专而能远也。小则宜于数多而分两少。盖气分则力薄而不能远达矣。此
平上中下三气之道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所谓重
方者。谓奇偶之并用也。反佐以取之。谓春病用温。夏病用热。秋病用凉。冬病用寒。顺四时寒热温凉之气。而反从治
其病也。上文之所谓上中下者。以应司天在上。在泉在下。运化于中。是平此三气之道也。此言奇偶寒热温凉者。从天
地四时之六气也。)帝曰。善。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标者。治之奈何。岐伯曰。病反其本。中标之病。治反其本。
中标之方。(此论三阴三阳之有本有标也。病生于本者。生于风寒热湿燥火也。生于标者。生于三阴三阳之气也。如太阳
为诸阳之首。而本于寒水。少阴为阴中之太阴。而本于君火。阳明乃阳盛之气。而本于清肃。厥阴主阴极。而本于风木
之阳。此阴阳之中。又有标本之不同也。病反其本者。如病寒而反得太阳之热化。病热而反见少阴之阴寒。病在阳而反
见清肃之虚寒。病在阴而反得中见之火热。所谓病反其本。中标之病也。治反其本者。如病本寒而化热。则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