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92-黄帝素问直解-第129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外坚大充满,故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者是也。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

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其寒湿之中人也,在于皮肤肌肉之间,故皮肤不收,肌肉坚紧。不收,汗出而不闭密也。坚紧,涩滞 而不柔和也。故肌肉坚紧,则荣血涩。涩,凝涩也。皮肤不收,则卫气去。去,失守也。

血涩气去,故曰虚。虚者,血气皆虚,故聂辟,谓肌肉皮肤,聂聂然而辟动也。气不足者,气不足以内温 其血也。上文充满而实,不 可按之,按之则痛,此血气不足,故按之则气足以温之,言气足以内温其血,故快然而不痛。上文云生 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故举风雨寒湿以明外感之病生于阳,而有实有虚也。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 怒,生于阳者,上文已详论之,此举阴之生实生虚,以明喜怒饮食之义。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喜怒人之情也。喜怒不节,则内伤其阴,而阴气上逆,阴气上 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而并于阴,故曰实矣,此言阴之生实也。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

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喜而怒则气上,喜而悲则气下,故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经脉虚空,复因于寒冷之饮食,寒 气熏满,则营血涩,卫气去,故曰虚矣,此言阴之生虚也。上文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 阳喜怒,故举喜怒悲寒饮食,以明内伤之病,生于阴,而有实有虚也。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

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云∶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夫阳主外,阴主 内,阳虚阴虚,有外内之寒热,阳盛阴盛,有外内之寒热,故引经言而探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

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所谓阳虚则外寒者,以阳受气于上焦,上焦开发,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 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而外寒也。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

不盈,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中,去声,下同。所谓阴虚生内热者,有所劳倦,致形气衰少,胃中谷气不盈,谷入少,则上焦不能 宣五谷味,故上焦不行,下脘不能化谷之精,故下脘不通,中土虚而胃气热。热气熏于胸 中,故阴虚则内热也。


帝曰∶阳盛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

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所谓阳盛生外热者,阳主上,主外,上焦不通利,则在外之皮肤致密,内则因之腠理闭塞,玄府不通。

腠理者,肌腠之文理。玄府者,毛窍之汗孔,玄府皮肤腠理,不相通贯,则卫气壅滞,不得 泄越,故阳盛则外热也。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

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中,如字。所谓阴盛生内寒者,阴主下、主内、厥气上逆、寒厥之气、从下而逆于上也,阴在内,故寒 气积于胸中而不泻,寒气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留则血凝涩,凝则脉不通,脉不通者,

其脉盛大以涩,故阴盛则内寒,中,犹内也。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复承上文阴阳血气病形,问补泻虚实之刺,以为调经之法也。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荣,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上文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故刺此者,当取之经隧,取血于荣,取气于卫者,以 行其血气也,夫荣卫血气,周于人身,合于四时,今取之经隧,虽曰用形哉,必因天之四时,以 为针之多少高下耳。《缪刺论》云∶以月生死为数。即多少之谓也。《金匮真言论》云∶春俞在颈项,夏 俞在胸胁,秋俞在肩背。冬俞在腰股,即高下之谓也。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血气并,病形成,阴阳相倾,自有补泻,不必因于四时,故复问之。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

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

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相并为实,相失为虚。泻实者,泻其血气之并,故气盛乃内针,气盛内针,所以泻实也,针与气俱内,

针道相并之气而深之也,以开其门,泻之也,如利其户,大泻也,既开既利,则针与气 俱出,谓针出而相并之气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