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
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脏为心。
解见《阴阳应象大论》。此则曰,在气为息,呼吸之息,乃阳热之气也。
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躁。
炎夏曰暑,南方火热,故其性为暑。火气彰明,故其德为显。性暑德显,气机迅疾,故其用为躁。
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
丹天之气,色之赤也。其他为茂,物之盛也。其虫羽,飞动之象也。
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 。
明,犹显也。郁蒸,盛热也。其政为明,则其令盛热。炎烁,火热也。燔 ,火热之极也。其变炎 烁,则其眚燔 。
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炎上作苦,故其味为苦。心志善喜,故其志为喜,而喜则伤心。恐者,肾之情,水能制火,故恐胜喜 。热伤心气,而寒胜热。苦伤心气,而咸胜苦,皆水能制火之意。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
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
解见《阴阳应象大论》。此则曰,在气为充,土气充于四旁也。
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
土位中央而四布,位中央则静,四布则兼,故其性静兼。万物 资生,故其德为濡。静兼而濡,生变无穷,故其用为化。
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 。
天之气,色之黄也。其化为盈,物之充也。其虫 ,肉体之象也。
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动变注,其眚淫溃。
谧,音密,余篇同。
谧,安静也。地体安静,故其政为谧。湿气上升,为云为雨,故其令云雨。云行雨施,故其变动 注。动注不已,则其眚淫溃。
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
伤脾,酸胜甘。
稼穑作甘,故其味甘。脾志善思,故其志为思,而思则伤脾。怒者,肝之情,木能刑土,故 怒胜思。湿气伤肉,而风胜湿。甘味伤脾,而酸胜甘,皆木能刑土之意。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
解见《阴阳应象大论》。在气为成者,感秋气而万物成就也。
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
秋气容平,故其性为凉。气机收敛,故其德为清。万物成实,故其用为固。
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
素天之气,色之白也。其化为敛,物之收也。其虫介,金甲之象也。
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
劲,坚锐也,金质坚锐,故具政为劲。白露降,故其令雾露。
夏盛极而秋始衰,故其变肃杀,万物凋谢,故其眚苍落。
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从革作辛,故其味为辛。肺志善忧,故其志为忧,而忧则伤肺。喜者,心之情,火能克金,故喜 胜忧。热气伤皮毛,而寒胜热。辛味伤皮毛,而苦胜辛,皆火能克金之意。
按,春曰风伤肝,夏曰热伤气,长夏曰湿伤肉,冬曰寒伤血,皆四时本气自伤。此秋则曰热伤 皮毛,乃所胜之气伤之。以见五脏,有受伤于四时之本气者,有受伤于所胜之客气者。举一脏之不同,
而可类推于五脏矣。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
解见《阴阳应象大论》。在气为坚者,感冬气而万物坚凝也。
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操。
操,原本阙今补。
凛,严厉也。冬气严厉而寒,故其性为凛。其性为凛,则其德为寒。性凛德寒,则其用为操。操,贞固也。
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
玄天之气,色之黑也。其化为肃。物之藏也。其虫鳞,水中之生物也。
其政为静,其令严贞,其变凝冽,其眚冰雹。
严贞,原本阙文,今补。雹,音薄,余篇同。
冬气安定,故其政为静。严寒贞固,故其令严贞。凝冽,冷之极也。冰雹,水之坚 也。也变凝例,则其青冰雹。
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润下作咸,故其味为咸。肾志善恐,故其志为恐,而恐则伤肾。思者,脾之情,土胜其水,故思胜恐。
寒水伤阴血,而土燥则胜寒。咸味伤阴血,而甘味则胜咸,皆土能胜水之意。
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更,平声。
总结上文而言五方之气,更立四时,春风夏热秋燥冬寒,各有所先。非其主位而有是气,则为邪。当 其主位而有是气,则为正也。
帝曰∶病之生变何如?
非其位则邪,故问病之生变何如?
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