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太阴,阴也,太阴之 前,名曰阳明,是阳明之根于太阴也。故人身阳明之根,起于足大趾次趾之厉兑,是虽阳 明,而名曰阴中之阳。此阳明之根于太阴者如此。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少阳根于厥阴,故厥阴之表名曰少阳,人身少阳之根,起于足小趾、次趾之窍阴,是虽少阳,而名曰阴中 之少阳。夫太阳根于少阴,则曰少阴之上;阳明根于太阴,则曰太阴之前;少阳根于厥阴,则曰厥阴之表,
以明上下前后表里,其义一也。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弗浮,名曰一阳。
抟,音团,余篇同。论三阳之离合,自其离者而言之,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自其离而复 合者言之,舍阖则不能开,舍开则不能为阖,舍开阖,则不能为枢。是三经者不得相失也。若 不开不阖不枢,抟聚凝一而弗浮,但命曰一阳。所以申明三阳之至微,而为合者如此。
帝曰∶愿闻三阴。
承上文三阳之意,而复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
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外者为阳,如南面而立,前曰广明,中身而上,名曰广明者是也;内者为阴,
如后曰太冲,广明之下,名曰太阴者是也。
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由外阳内阴之义而推论之,然则中为阴,中亦内也,太阴坤土在内,而居中也。冲,太冲也。其冲在下 者,太冲属少阴,在太阴之下,而其中则名曰太阴。故人身太阴经穴之根,起于足大趾之隐 白,名曰阴中之阴,所以申明三阴之太阴也。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其冲在下,故太阴之后,名曰少阴。人身少阴经穴之根,起于足心之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所以申明三阴之少阴也。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太阴主开,厥阴主阖,少阴主枢,有开阖,而始有枢。是先厥阴而后少阴,故少阴之前,名曰厥阴。
人身厥阴经穴之根,起于足大趾三毛之大敦。厥阴为阴之尽,而曰阴之绝阳,言纯阴而绝无阳 也。名曰阴之绝阴,言纯阴而绝无阴也,绝阳绝阴,是太极而归于无极,所以申明三阴之厥阴也。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
不得相失也。抟而弗沉,命曰一阴。
若夫三阴之离合也,离则太阴为开,厥阴的阖,少阴为枢。离而复合,是三经者开阖相资,枢转 相济,不得相失也。若不开不阖不枢,抟聚凝一而弗沉,命曰一阴,所以申明三阴之至微,而为合者如此。
阴阳HT HT ,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HT ,冲同。合上文三阳三阴而并论之,人身阴阳冲冲,冲冲,往来不绝也。积传为一周,谓一周十 二时,漏水下百刻,二刻一小周,积传至百刻,则为日夜之一周也。气里形表,谓阴阳之气行于里,
阴阳之形立于表,表里形气,互相资益,而为阴阳离合之相成也。
【目录】卷之一【篇名】阴阳别论第七篇属性:此承上编阴阳应象、阴阳离合,而复论阴阳之别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常也。无胃脘之阳,见 真藏之阴,则为别阴;无柔和之阴,见结搏之阳,则为别阳。别阴别阳,非阴阳之常,乃阴 阳之别。常则和,别则病;常则顺,别则死。所以别阳别阴,阳结阴结,阳搏阴搏,皆言病而言死也。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四经十二从者,人身有四时之大经,十二脉之相从也。经,常也;从,顺也。帝问四经十二从,以明阴 阳有经常,从顺之道也。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四经,应春夏秋冬之四时;十二从,应一岁之十二月;十二月,复应人身之十二脉。脉,经脉也。经 脉歌云∶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已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经脉脏腑相合,雌雄相应,故脉有阴阳。知阳者可以知阴,知 阴者,可以知阳,此阴阳之相通也。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
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阴阳互见,彼此相资。若以阳脉论之,凡阳有五,肝心脾肺肾,皆有和平之阳脉也。五五二十五 阳者,肝脉应春,心脉应夏,脾脉应长夏,肺脉应秋,肾脉应冬。春时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弦之 胃脉;夏时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钩之胃脉;长夏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缓之胃脉;秋时而肝心 脾肺肾之脉,皆有微毛之胃脉;冬时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石之胃脉,是五五二十五阳。
盖五脏三阴之脉,皆有阳和之胃脉。若无阳和之胃脉,则所谓阴者,乃三阴之真藏也,见则为败,
败必死也。又申明所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