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92-黄帝素问直解-第210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以辛,而如是以平之。上文所佐之味,
皆因反胜之味,有太过不及而佐之,此所佐之味,不因辛寒之太过不及,仍因燥金之太过不及,是佐司地之 味,不佐所胜之味也。至以辛平之,亦言司地之味,不言所胜之味,是佐虽不同,大要以和为利 尔。盖治所胜之味,未得其平,佐之得宜,则司地之气自和。司地之气,未得其平,佐之得宜,则所胜之 气亦和。凡此乃以和为利,贵学人之能善悟也。

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上文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是寒司于地,热反胜之,热气反胜,今当治以咸冷,咸助水而冷胜热 也。咸冷太过,则佐以甘,甘胜水也。咸冷不及,则佐以辛,辛生水也。凡此治佐,以火之热 气反胜,味属于苦,乃以苦而如是以平之。


帝曰∶其司天邪胜何如?
其司天邪胜,治之何如?


岐伯曰∶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
上文云∶风淫所胜,平以辛凉。是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清气 反胜,今当治以酸温,佐以甘苦,与司地邪胜同一义也。


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
上文云∶热淫所胜,平以咸寒。是热化于天,寒反胜之,寒气反胜,今当治以甘温。甘温不及,

则佐以苦酸,苦生甘而酸生热也。甘温太过,则佐以辛,辛生水也。

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上文云∶湿淫所胜,平以苦热。是湿化于天,热反胜之,热气 反胜,今当治以苦寒。苦寒不及,则佐以苦,助其寒也。苦寒太过,则佐以酸,酸生火也。


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上文云∶火淫所胜,平以咸冷。是火化于天,寒反胜之,寒气反胜,今当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与司地邪胜,同一义也。

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上文云∶燥淫所胜,平以苦温。是燥化于天,热反胜之,热气 反胜,今当治以辛寒,佐以苦甘,与司地邪胜,同一义也。


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上文云∶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是寒化于天,热反胜之,热气 反胜,今当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上文司地,佐以甘辛,盖苦能生甘,其义一也。


帝曰∶六气相胜奈何?
上文邪胜,乃气味太过,故复有六气相胜之问。


岐伯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膈如寒,大风数

举, 虫不滋, 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

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膈咽不通。
厥阴之胜,风气胜也。风胜则耳鸣头眩,鸣眩无定,则愦愦欲吐,欲吐不吐,则胃膈如寒,凡此鸣眩 欲吐如寒,皆火风数举之所致也。风者木也,木克其土,则 虫不滋。不滋,燥而不润也。木 气内逆,不能枢转从外,则 胁气并,化而为热,热郁于下,则小便黄赤;热郁于上;则胃脘当心而痛,

上支两胁;热滋于下,不和 于中,则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热郁于上,不和于中,甚则呕吐,膈咽不通。

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齐下反动,气游三焦,炎暑至,木

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齐”,脐同。少阴之胜,热气胜也。热胜则心下热而善饥,热胜于上,不足于下,则脐下反动。

脐下,相火之所居也。脐下反动,则气游三焦。三焦,少阳也。少阴少阳,两火相合,气如炎暑,
故炎暑至。至,极也。炎暑已极,则木乃流津,草乃焦萎。少阳三焦不和则呕逆,少阳心肾不交则躁烦,君 相二火,逆于中土,不能外出,则腹满痛溏泄,甚则传为赤沃。赤沃,血液也。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 胁,甚则

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

互引眉间,胃满,雨数至,燥化乃息,少腹满,腰 重强,内不便,

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 肿,饮发于中, 肿于上。
息,旧本讹见,今改。太阴之胜,湿气胜也。湿胜,则火郁,故火气内郁。火郁,则疮疡于中,从中而 流散于皮肤之外,其疮疡在 胁之皮肤,故曰病在 胁。若疮疡于中,不能流散于外,甚则 心痛而热格矣。热格于上,则头痛喉痹项强。此火气内郁而有如是之病也。若非火气内郁,而太阴之气独胜,

则湿气内郁。湿气为寒,故寒迫下焦。太阴主湿,太阳主寒,寒迫下焦,则太阳之气,不能从经脉而开于外,
故痛留巅顶,而互引眉间。盖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从眉间而上额交巅也。湿气内郁,则太阴之气,不能从 经脉而开于内,故胃满。雨湿之气数至,而燥化乃息。盖太阴之脉,属脾络胃,此脾胃不和,燥湿之气不相 交济而然也。少腹满,腰 重强,内不小便,善注泄,此太阳寒水之为病也。足下温,头 重,足胫与 皆肿,饮发于中,而 肿于上,此太阴湿土之为病也。

少阳之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