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阳之气,不能外达,身有病而不去者死。中部人,其气上通于天,下交于地,中部之脉,乍 疏乍数,乃生阳之气不能上下,故亦死。 
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
 代者,乍疏之象也。代而钩者,乍数之象也。承上文乍疏乍数而言。若其脉代而钩者,乃经络内外 不通,故病在络脉;不死也。 
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
 
谓后者,应不俱也。
 总承上文而言九候之相应也。阴阳上下,其动若一,不得独小独大,独疾独迟而相失也。脉有浮中 沉三候,一候后者,浮以候之,脉不应指,不应则病矣。二候后者,中以候之,脉不应指,不 应则病甚。三候后者,沉以候之,脉不应指,不应则病危。申明所谓后者,应不俱也,谓浮中沉之脉, 
不俱应于指下也。凡此皆指而导之之法也。 
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
 九候以决死生,以知病之所在,故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病在腑则生,病在脏则死也。 
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
 见,音现。夫察腑知病,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察脏知死,须知真脏脉见者,至胜克之日而死。 
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九候主周身形气,而太阳经脉之气,营运于通体,故足太阳之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其足 不可屈伸者,经绝也。死必戴眼,脉绝也。太阳经脉之气,行于通体,故论九候,而举太阳经脉以明之。 
此一节论九候以决死生,以知病之所在,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也。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帝愿闻要道,有冬阴夏阳,以人应之之语,故复问之。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
 
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
 冬阴夏阳,乃一岁之阴阳,夜半日中,乃一日之阴阳,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脉,阴主冬, 
故以夜半死;若九候之脉,皆盛躁喘数者,为阳脉,阳主夏,故以日中死。 
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
 
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一日之内,亦有四时,是故寒热病者,肝血内虚,为寒为热也。平旦,乃寅卯之时,肝木主气,肝脏 病,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心火燔灼,内外皆热也,日中乃巳午之时,心火主气,心 脏病,故以日中死。病风者,秋金肃杀之气,病于肺也,日夕,乃申酉之时,肺金主气,肺脏病,故以 日夕死。病水者,冬令寒水之气,病于肾也,夜半乃亥子之时,肾水主气,肾脏病,故以夜半死。脾脏属土, 
土灌四旁,若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乃中土内虚不能四布,故以一日所乘之四季死。辰戌丑未, 
寄王于平旦、日中、日夕、夜半也。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立形定气,命之曰人。若形肉已脱,坤土内败,诸脏无以资生,九候之脉虽调,犹之死也。 
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
 见,音现。小大疾迟寒热陷下,七诊之脉虽见,非同土败,故九候皆从者不死。 
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
 
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小大疾迟寒热,为病犹轻,陷下则病非轻,故申明所以言不死者,或病气机而为风气之病,或病经脉而 为经月之病,生阳之气犹能上升,似七诊之病而不陷下,故曰非也。此所以言不死也。若有 七诊之病,而正气陷下,其脉候亦败者死矣。生阳不升,故必发哕噫,甚则为哕,土气败也,微则为噫, 
土气虚也。是知七诊之病,不陷下者不死,陷下则死也。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
 
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
 病有新故,善诊者,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然后以证合脉,以脉合证,而各切循其脉, 
并视其经络之浮沉,以上下逆从而循之,其脉疾者,经络有余,故不病。其脉迟者,经络内虚, 
故病。脉不往来,则气血内绝,故死。皮肤着者,久病肉脱,皮肤着者故死。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
 其可治者,仍当视其经络之浮沉,以上下逆从而循之,乃为治 法也,经居络内,故经病者治其经,孙络居络外,故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见血而愈。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
 经络皆主血,若经络之血病,而身有痛者,治其经络。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
 奇邪者,邪不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若其病者,在奇邪,夫奇邪之脉,则当缪刺以治之。 
缪刺者,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