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
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先热后寒,名曰温疟,乃先伤于风,后伤于寒,故先热后寒,亦以时作,无早晏也。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承上文,温疟而言,其但热不寒者,名曰瘅疟,绝无阴寒之气,是阴气先绝,阴气先绝,故不寒,独 有阳气之发,是阳气独发,阳气独发,故但热。阴气先绝,水不济火则少气烦冤,阳气独发,火 热上炎,故手足热而欲呕。瘅症之外,更有牝疟,见《金匮要赂》中。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
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
也?愿闻其说。
疟必自衰乃刺,故引《灵枢·根结》论之言,而言当寒热之时,虽良工不能止,其故何也?
岐伯曰∶经言无刺 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
为,去声,下同。《灵枢·逆顺》论云,刺法曰,无刺 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 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故为其病逆,犹言其病与脉相逆也,此皆未可刺治也。引经言,而对帝之经言也。
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
疟发有先寒栗者,故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内并于阴,当阳气并 阴之时则阳虚而阴盛;阳主外,主气,阳虚故外无气,外无气而阴盛,故先寒栗也。
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疟发有先热渴者,阴气虚而内逆,极则阴气复出之阳,是阳与 阴,复并于外,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阴虚则热,阳实则渴,故先热而渴也。
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
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
疟发先寒则后热,先热则后寒。故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而热,并于阴则阴胜而寒。风气为阳,阳胜 则热,寒气为阴,阴胜则寒。是症者,风寒之气不常也。寒极则热,热极则寒,故病极则复至。
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
必大昌,此之谓也。
经言,《灵枢·逆顺》论之言也,毁,伤也。疟病之发也,热如火之热,寒如风雨不可当。故经言曰,
方其盛时而治之,正气必毁,因其衰也而治之,事必大昌,即此火热风雨不可当之谓也。
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
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自衰乃刺,不若因其未发而调治之,故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 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疟之已发,虽良工不能治,为其气之逆乱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攻,治也。早谓治其未发。晏谓治其已衰,承上文治其未发,刺其已衰之意,而复问也。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
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
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刺其已衰,上文已详言之,故此但言治其未发,且者,未定之辞,疟之将发未发也。阴阳之 将移未移也,必从手足之四末始也。盖三阴三阳之气,从手足之井荥而出入更移,如病在阳,而阳已伤,
则阴从之而亦伤,故当先其未发之时,坚束其四末之处,令邪气之在此经者,不得入于彼经,彼经 之阴气,不得出而并于此经,审候其脉,而见其证,见其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刺之,此真气自往 而未得交并之时也,此治未发之也道。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承上文治未发之意,问疟病不发之时,其脉候证候,何如而应。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与,病在阳,则热
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疟气者,寒热相胜,阴阳交极,故必更盛更虚,无有定也。由此言之,则疟不发,无所应矣。惟当疟 气之所在也,如病在阳则身热而脉躁,病在阴则身寒而脉静,此其应也。病极则阴阳之气俱衰,
阴阳俱衰则卫气与邪气相离,故病得休,此其所以不发也,如明日卫气集与邪相遇,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帝承相离则休之意,问疟发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当其发也。有热甚而渴,有热不甚而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
其间二日或数日者,邪气与卫气并寒于六腑,卫气入腑,周时 不能外出,而有时相失矣,有时相失,不能与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