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按〕儿体皆不宜用前药,恐其误服生变。寒初在表,邪未深入,但用紫苏叶五分,桑叶钱半,桔梗六
分,苦杏仁二钱,生姜皮三分为引,一剂可愈。若寒已化热,则又当用石斛、白芍、黄芩、淡竹等味以清之。至
失治而寒邪久恋,极易变痉,又当察其变状,对症下药,方为平稳。



<目录>卷四\伤寒门

<篇名>附例

属性:小儿感寒在表,而脾胃兼有积痰者,但用桑叶一钱,苦杏仁
钱半,化橘红一钱,半夏曲五分,生姜一片为引。
小儿寒入营分,而腹中兼挟湿邪者,但用炙桑叶钱半,陈皮一钱,白蔻仁六分,茯苓二钱,炒薏米钱半,炙
甘草五分,干姜三分为引。
小儿寒邪初入,而素体兼蕴风湿者,但用桑寄生一钱,苏叶五分,苦杏仁二钱,茯苓钱半,僵蚕五分,甘草
三分为剂。
小儿外发假寒,而内蕴积热者,但用夏枯草钱半,桑叶一钱,淡黄芩八分,生白芍一钱,鲜竹茹二钱,生甘
草四分,灯芯为引。



<目录>卷四\伤暑门

<篇名>暑解

属性:暑有分阳暑阴暑,如冰炭之不兼容,人莫不知之。然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阳暑者,因暑受热
之意,是阳暑即为中热也。阴暑者,因暑受寒之意,是阴暑即为中暑也。经曰∶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婴儿之患,
于长夏为尤甚,盖火土最旺于长夏,正当金木受伤,稚阳甚微,已失天和,兼之有暑即有热,阳气浮于外,生冷
戕其中,夏失长养,而欲保其生全,是不能不加意讲求伤暑之病。



<目录>卷四\伤暑门

<篇名>因暑受寒为阴暑

属性:膏粱之儿,日在深堂广厦之中,畏热贪凉,不谨衣被,致寒邪袭于肌表,其得病因暑而受寒也。初起头痛无汗,
恶寒身体拘急,四肢酸痛。古法主五积散(如白芷、广皮、浓朴、桔梗、枳壳、川芎、白芍、茯苓、白术、当归、
半夏、桂枝、炮姜、炙甘草,生姜、枣为引)。
〔真按〕小儿易虚易实之体,虽因暑受寒,亦不宜温散,若五积散更非所宜,但用鲜荷叶一角,扁豆皮一
钱,川浓朴八分,滑石三钱,生甘草五分,长流水煎服,即愈。盖因暑中之寒化,而暑亦随之而俱化也。



<目录>卷四\伤暑门

<篇名>因暑受热为阳暑

属性:藜藿之儿,常在烈日之中,坐于热地之上,其得病因暑而受热也。初起发热头痛,烦燥大渴大汗,脉洪滑,
大便干结,小便赤痛。古法主白虎汤(如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为引)。脉虚烦渴而少气者,主白虎加人参。
若眩晕者,主生脉散(如人参、麦冬、北五味),水煎服。
〔真按〕症属阳暑,热焰沸张,须防引动肝风,则发搐厥,治宜以清暑涤热为法。但用连翘壳、淡竹叶各
钱半,青蒿一钱,黑栀子五分,飞滑石三钱,赤芍一钱,鲜荷叶一角为引,服之。斯热解而暑无不解矣。



<目录>卷四\伤暑门

<篇名>伤暑复感风寒

属性:小儿受暑之后,复感风寒,其证发热无汗,口渴饮水,面色红赤,干呕恶心,或腹中绞痛。嗜卧懒食,古
法主二香饮(如苏叶、藿香、茯苓、扁豆、浓朴、陈皮、半夏、甘草、大腹皮、白芷、桔梗、黄连、香薷,引用
生姜、灯芯)。
〔真按〕香薷辛温升散,即使以苦降之杏仁芩连制之,总不适用。但以苏叶五分,藿香五分,茯苓钱半,浓
朴八分,扁豆衣一钱,川黄连三分,引用鲜荷梗二钱、灯芯三十寸,为剂。



<目录>卷四\伤暑门

<篇名>附例

属性:小儿伤暑气虚,症见身热有汗,头痛口渴,烦躁不宁,足冷恶寒,气乏神倦者,可于清暑之中,少加人参以益气。
小儿伤暑夹食,或吐或泻者,但用川浓朴一钱,扁豆衣钱半,山楂二钱,猪苓三钱,枳实五分,生甘草三分,
鲜荷叶边钱半为引。
小儿暑风,因暑热攻肝,而状似惊风者,其症烦渴身热有汗,手足抽搐,急宜利火降痰,但用川黄连六分,
连翘钱半,黑栀子五分,飞滑石三钱,细木通八分,淡黄芩八分,小枳实八分,栝蒌霜钱半,车前子一钱,生甘
草三分,鲜荷花露一两,冲药徐徐服之。
小儿暑热冲心,或挟痰上冲,以致精神昏愦者,但用辰砂益元散三钱,灯芯三十寸,煎汤化抱龙丸一分服之。



<目录>卷四\伤湿门

<篇名>湿解

属性:湿邪有三大原因,曰天地人。何则?属于天者,雨露之湿,从天而下降也。属于地者,泥水之湿,由地之所
生也。属于人者,酒浆之快饮,生冷之恣食,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