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见本门。)
《石壁经》三十六种夹食伤寒候歌∶(《凤髓经》注云∶坯煎散表,方见夹惊伤寒门中。乌犀膏取方与《玉诀》同,
见急慢惊风门中。)
夹食伤寒先自热,内中有物伤形节。面上红斑有似丹,(《凤髓经》此三句仍云∶羡自有惊身有热,邪更伤寒来相接,
面上红赤亦如丹。)开口时时生燥渴。先表方知医有功,次取赤为神妙诀。微微取动一、两行,脏腑调和自安悦。
此因气血弱,即所食物滞在脾胃,使肌肉上或面上如豆大或指面大赤斑点,主至夜间不眠,多渴。看轻重,
先取其积,次和胃气、退热,再看证候调整。
《三十六种》内夹食伤寒候云∶此候宜服白附子散。(方见夹惊伤寒门中。)
《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夹食伤候云∶此候面上有点子,多作疹。
《仙人水鉴》∶孩子伤寒与热不同,有三、两说。因奶寒亦号食伤寒;热气逼之为病伤寒。二途各使此方。
救疗孩子食伤寒且疗乳母法。
附子充汤煮黄鸡,肉擘细姜葱去皮,更入牙硝三二分,充汤早吃治孩儿。
上附子煎汤去滓,煮黄雌鸡肉,入葱白、姜、牙硝作羹,空心食之。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婴孩小儿夹食伤寒。又治虫积、食积、胎积、惊积,恶物、食伤。\x水精丹方\x
天南星(一钱) 滑石(各生为末二钱) 水银粉(秤半钱) 芜荑(取仁,一百片) 巴豆(五十粒,去壳,不
去油)
上先研巴豆令极细,次下芜荑仁复研,方入众药,研令极匀,以烂饭为丸如○大。每服三丸、五丸,以岁
数加减。米汤泡生葱吞下,服时须令婴孩小儿空心,不可吃乳食,稍饥方可进药。如膈上有物食,势须吐出。
如膈下有食,方得转泻。切忌生硬米实、肉食等物,近夜临卧服尤佳。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婴孩小儿夹食伤寒,又治夹惊伤寒、温壮等。\x薄荷散方\x
杜薄荷(半两,去粗梗、取嫩者) 羌活 全蝎(炒) 麻黄(去节) 僵蚕(直者去丝,炒) 天竹黄(各一分)
甘草(半分,炙) 白附子(半钱)
上为末。每服婴孩一字,二、三岁半钱,四、五岁一钱,以水一药注或半银盏,煎十数沸服。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夹食伤寒取下,欲补虚、调胃气、进乳食、止吐泻。\x人参散方\x
人参 莲肉(去心,焙) 茯苓(各一分) 黄 (半两,槌,蜜水拌炙) 甘草(炙,二钱)
上为末。每服婴孩一字,二、三岁半钱,四、五岁一钱,以水一药注或半银盏,入枣子半片,煎十数沸服。



<目录>卷第十四

<篇名>夹惊伤寒第十一

属性:《巢氏病源》小儿伤寒兼惊候∶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使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
痛体疼而壮热也。其兼惊者,是热乘心。心主血脉,小儿血气软弱,心神易动,为热所乘故发惊,惊不止则变
惊痫也。
茅先生有小儿中兼惊伤寒候∶大热狂躁,荒虚乱言,上渴,此候因惊热候传此。所治者,急用麦汤散三服(方见本
门中,)微汗出;次日下朱砂膏二服,(方见惊积门中。)热渐退;第三日下青金丹,(方见本门中。)通三次用匀气散、(方
见胃气不和门中。)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见胃气不和门,一方见慢脾风门中。)相夹与服。第四日身犹有伏热,即下大
附散(方见慢惊风门中)。夹回阳散与服,(方见本门。)即愈。
汉东王先生《家宝》夹惊伤寒病证并方。夹惊伤寒候∶浑身壮热,心躁发渴,睡里多惊,手足不定;两面颊赤色,
眼腥瞪,(腥音性,瞪音郑,直视也。)小便赤。宜用薄荷散三、二服(方见夹食伤寒门中)及轻青丹三、二服(方见单
伤寒门中,)间用调胃气药(方见夹食伤寒门中,)更进七宝牛黄丸治惊及金莲散三、二服退热(方并见本门)。如根据次
用药不退,往往变作惊风,自有惊风诸方。
《玉诀》小儿伤寒惊搐歌∶
伤寒惊搐即生涎,胃热乘虚遍体斑,颊赤口干皮受热,涎高风盛发狂言。
风盛太过者,先与解之。涎实者,下之;伤冷,温之;热即利之。利涎调气,即无误也。
《玉诀》小儿伤寒惊搐候歌∶
伤寒热病胃邪攻,燥渴频频面色红。本是先传心与肺,急须解利治惊风。
此乃伤寒在表,宜坯煎散(方见本门中,)次乌犀膏利涎(方见急慢惊风门中。)又与调荣卫,切忌用热药。
《石壁经》三十六种夹食惊伤寒候歌∶
脚冷头烧气不和,渐生喘急爱眠多。有时梦里须频搐,(《凤髓经》云∶梦里惊掷。)极嗽生涎不奈何。吐沫且汗方
为妙,解热消涎去久 。汗出除惊方已疾,其余平药与调和。
先调气,次发汗和解,解即凉膈,膈凉则涎自化矣,涎化则搐自住。
《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夹惊伤寒歌一同。后云∶此患有先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