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 石膏(研。各三两)
上以水二升,煮一升半。浴儿讫,粉粉之,勿浓衣,一宿复浴,避阴及目。一方只用石膏末半升,雷丸五
两,以雪水六升煮二升,用帛染拭头体。
《万全方》治小儿烦热多惊。\x茯神散\x
茯神 人参 天竺黄(研) 钩藤(各一分) 牛黄(半分,研入) 郁金 甘草(炙。各半两)
上捣罗为末。每服半钱,煎竹叶汤调下。
《万全方》治小儿烦热惊悸。\x竹沥犀角饮子\x
竹沥(二合) 犀角(不计多少)
上件药将犀角于竹沥内磨,令浓。量儿大小分减服。
《四十八候》治伏热心烦,疏风顺气。\x槟榔散方\x
槟榔(生) 大黄(蒸) 青皮(各一分) 黑牵牛(一钱,微炒) 木香(少许,炮)
上为末。每服一钱,薄荷蜜水调下。
《庄氏家传》∶初冬阳盛热壅,卧不稳,手脚心烦热。
川大黄 川升麻 白芍药(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用竹茹水七分,同煎四分,去滓温服。三、两夜一服,冬至后一夜一服。



<目录>卷第十九

<篇名>潮热第六

属性:汉东王先生《家宝》∶小儿发热,早晚两度者,谓之惊热,世呼为潮热。
汉东王先生《家宝》潮热病证∶小儿潮热,盖因血气壅盛,五脏生热熏发于外,故令发热。大体与温壮相
类,或夹伏热,或带宿寒。夹伏热者,大便黄而臭;带宿寒者,大便白而有酸气。皆缘脏腑不调,冷热之气俱
盛,肠胃蕴积,是为温壮候也。其不至热盛者,宜进麦汤散三、二服解之(方见伤寒发斑门中,)次下金莲
散三、二服退
热(方见夹惊伤寒门中,)更须进七宝轻青丹三、二服(方见单伤寒门中。)如根据次用药不退,其热转盛,睡
里多惊,宜进铁涎膏
三、二服(此见本门。)如用此药不退,是有惊积、食积,须当下之。根据前法用水精丹一服利之(方见夹
食伤寒门中,)至天明,
有五色积毒,状如鱼涎粘滑之物下,即其验也。宜用人参散(方见夹食伤寒门中,)观音散调理(方见胃
气不和门中。)如有余热
末退,用轻青丹退之。
钱乙有潮热问难云∶皇都徐氏子三岁,病潮热。每日西则发搐,身微热,而目微斜及露睛,四肢冷而喘,
大便微黄。钱与李医同治。钱问李曰∶病何搐也?李曰∶有风。何身热微温?曰∶四肢所作。何目斜睛露?曰∶
搐则目斜。何肢冷?曰∶冷厥必内热。曰∶何喘?曰∶搐之甚也?曰∶何以治之?曰∶嚏惊丸鼻中灌之,必搐
止。钱又问曰∶既谓风病温壮,搐引目斜露睛,内热肢冷及搐甚而喘,并以何药治之?李曰∶皆此药也。钱曰∶
不然。搐者肝实也,故令搐。日西身微热者,肺潮热用事,肺主身温,且热者为肺虚。所以目微斜露睛者,肝
肺相胜也。肢冷者,脾虚也。肺若虚甚,母脾亦弱,木气乘脾,四肢即冷。治之当先用益黄散(方见胃气不
和门中)、阿
胶散(方见喘咳上气门中),得脾虚证退后,以泻青丸(方见惊热门中)、导赤散(方见实热门中)、凉惊丸
治之(方见一切惊门中)。后九日平愈。
《千金》治小儿潮热。\x蜀漆汤方\x
蜀漆 甘草(炙) 知母 龙骨 牡蛎(各二两)
上五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一岁儿少少温服半合,日再。
《食疗》治大人及小儿潮热方。
鸡卵(三个) 白蜜(一合)
上相和服之,立瘥。
《婴孺》治小儿惊啼发,积热潮作,惕惕为病,大便青黄赤白方。
牛黄(八铢) 牡蛎(炒赤) 雄黄(各十铢) 朱砂(末,五铢) 巴豆(二个,去皮,炒)
上为末,炼蜜丸,杵千下。一月、五十日儿黍米大,先发时饮下三丸,日进二服。百日儿服胡豆大二丸,
一二岁服麻子大二丸。服了令乳母抱卧炊斗米久,儿常睡,身轻汗出解,一服不解,再服之。若只伤乳不安,
肠中有痰,乳溏微下如断鸡子、鸟屎、鼻涕,勿讶,便勿服药。
汉东王先生治婴孩小儿诸惊、夜啼、手足微动及潮热盛者。\x铁涎膏方\x
铁焰粉 白附子 辰砂(各一钱) 丁头大赭(半两,生) 脑麝(各一字)
上除脑、麝别研,余为细末,蒸枣子去核,烂 为膏。每服婴孩半皂子大,三、二岁一皂子大,金银薄荷
汤化下。
《婴童宝鉴》治小儿惊热潮热。\x牛黄散方\x
牛黄(一字) 甘草(炙,一钱) 马于硝(研) 天竺黄(研。各一分) 麝香(半字) 朱砂
(二钱) 郁金(半两,浆水浸令透,焙干)
上件为散。每服一字半钱,薄荷汤下。
《婴童宝鉴》∶小儿潮热。\x钩藤饮子方\x
钩藤 大黄(煨) 甘草(炙) 芍药 干地黄(各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