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不定,但热不寒,宜服此方。

  常山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黄丹(炒令紫色。各一两) 香豉(一合,炒干)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至发日,空心煎桃仁汤下十丸。于发时再一服。(小儿,粟米大五丸。)《圣惠》治小儿痰热发疟。

  知母散方知母 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 。各一两) 牡蛎粉 常山(各半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粥饮调下半钱,日二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疟疾烦热。

  牛黄丸方牛黄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一分)上件药同研如膏,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温水下三丸,日三服。量儿大小加减服。

  张涣知母丹 治小儿发热疟甚者。

  知母(微炒) 鳖甲(酥炙,去裙 ) 川大黄(细锉,微炒) 赤茯苓 朱砂(细研、水飞。各一两) 川朴硝 川升麻(各半两) 龙脑(一钱,研)上件同拌匀,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五粒至七粒,生姜汤下。大便利下即愈。量大小加减。

  《活人书》治疟疾但热不寒者。

  知母(六两) 甘草(炙,二两) 石膏(一斤) 桂(去皮,秤三两) 粳米(二合)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服。

  卷第十七

  疟疾寒而不热第十四《巢氏病源》寒疟候:此由阴阳相并,阳虚则阴胜,阴胜则寒。寒发于内而并于外,所以内外俱寒,故病发但战栗而鼓颔颐也。

  《全生指迷》论大人、小儿疟疾:若寒从背起,冷大如手,不甚战栗,似欲发热而汗出;或即头痛呕吐时作,其脉迟小。此由脾胃素弱,因气寒而收聚,水谷不能克化,变而成痰。伏痰在内,阴上乘阳,阳为阴所乘,所以作寒逼而成汗。宜服旋复花丸、半硫丸。(方并见本门。)《圣惠》治大人、小儿寒疟不止。

  雄黄丸方雄黄 硫黄 朱砂 桂心(末) 干姜(生用) 巴豆(去皮、心,以水二升煮水尽,压去油,研如面。各一分) 麝香(半两) 阿魏(半分)上件药相和,研令匀细,以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未发前,以绵子裹一丸安在两耳中,及男左女右,以绵帛系一粒于臂上。一粒可治七人。

  《圣惠》治大人、小儿寒疟,手足鼓颤,心寒面青。宜用此方。

  朱砂(细研) 虎头骨 猢狲头骨 砒霜 天灵盖 阿魏 安息香(以上各半两)上件药生捣,罗为末,入朱砂研匀,于端午日午时,用白团和丸如豌豆大。男左女右,手把一丸定后,用绯绢袋子系于中指上,若登溷,即暂解却。一丸可治七人。

  《圣惠》又方独头蒜(一颗) 黄丹(半两)上件药相和,五月五日午时同捣一千杵,丸如黑豆大。候发时,以温茶下二丸。小儿粟米大一丸。

  《圣惠》治大人、小儿寒疟,阳虚阴盛,内外俱寒,四肢颤掉。

  常山丸方常山(半两) 臭黄 雌黄(各细研) 猢狲头骨 天灵盖 虎头骨 安息香 朱砂 野狸头骨 砒霜 乳香 阿魏 白芥子(各一分) 绿豆上件药并生用,捣、罗为末,用软饭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修合之时,勿令孝子、女人知,五月五日午时合为妙。如缓急,即不择日辰合。未发时,以绛囊盛,于中指上系一丸,男左女右。三日如不住,以热水服一丸,立效。有娠妇人及小儿不得服,只得带。忌食热物。

  张涣乌梅丹方 治小儿发寒热甚者。

  乌梅肉(一两,炒干) 母丁香 干漆(微炒) 当归 桂心(各半两。以上捣,罗为细末,次入麝) 麝香(一分,研细)上件拌匀,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饮下。量儿大小加减。

  《全生指迷》旋复花丸旋复花 桂心 枳实(麸炒) 人参(各五分) 干姜 芍药 白术(各六分) 茯苓 野狼毒 乌头(泡,去皮) 矾石(火 一伏时。各八分)细辛(去苗) 大黄(湿纸裹煨) 黄芩 葶苈(炒) 浓朴(去皮,姜汁炙) 吴茱萸(炒) 芫花(炒) 橘皮(洗。各四分) 甘遂(三分,炒)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米饮下三丸,未知加至七丸。小儿黄米大二丸。

  《全生指迷》半硫丸半夏(三两,汤洗七遍) 硫黄(二两,研飞)上为末,生姜汁煮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不计时候。小儿黍米大三、五丸。

  卷第十七

  疟疾热多于寒第十五《全生指迷》论曰:寒热之病,或寒已而热,或热已而寒。若寒热战栗,头痛如破,身体拘急,数欠、渴欲饮冷。或先寒而后热,或先热而后寒,或 时而发,或间日而作,至其时便发,发已即如常,此谓之疟。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此皆得之于冬中风寒之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而后与邪气相合而发。热多者,宜解之,与常山汤、栝蒌汤。(方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