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心,焙) 石膏(各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胃中热,烦闷不食。

  芦根散方芦根(锉) 茅根 赤茯苓 黄芩 麦门冬(去心,焙) 甘草(炙微赤,锉。以上各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小麦五十粒、糯米五十粒、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

  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胃中热,日渐肌瘦。

  栀子仁散方栀子仁 甘草(炙) 黄连(去须) 黄芩(以上各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温服。

  《圣惠》又方甘草(炙微赤,锉) 川大黄(锉,微炒。各半两) 栝蒌根(三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婴孺》治小儿胃中热,便利赤黄而难,或四、五日乃便利,此为胃中热故也。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炙) 栝蒌(二两) 枣(二个)上以酒、水各一升,煮一升。服一鸡子许,日进三服。

  钱乙论泻黄散 又名泻脾散藿香叶(七钱) 山栀子仁(一两) 石膏(半两) 甘草(三两) 防风(去芦,切,焙,四两)上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同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南方多以寒水石为石膏,以石膏为寒水石,正与京师相反,乃大误也。盖石膏洁白坚硬,有墙壁;而寒水石则软烂,以手可碎,外微青黑,中有细纹。方书中寒水石则火 用之,石膏则坚硬不可入火。如白虎汤用石膏,则能解肌热,破痰,治头痛,若用寒水石则误矣。又有一等坚白全类石膏而方,敲之亦皆成方者,名方解石也,代石膏用之。南人有不信此说者,孝忠尝相与同就京师大药肆中,买石膏、寒水石、方解石三种,又同诣惠民和剂局,及访诸国医询证之,皆合此说,乃信服。孝忠顷编《保生信效方》已为辨论,恐小儿尤不可误,故复见于此。

  钱乙藿香散 治脾胃虚有热,面赤,呕哕涎嗽及转过度者。

  藿香(一分,用叶) 半夏(曲炒) 甘草(炙) 麦门冬(去心,焙干秤) 石膏(各半两)上同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食前温服。

  《活人书》甘露饮子 治胃中客热,口臭,不思饮食,或饥烦不欲食,齿龈肿疼,脓血,舌口咽中有疮,赤眼,目睑重不欲开,疮疹已发未发并宜服。

  熟干地黄 生干地黄 天门冬、麦门冬(各去心,焙) 枇杷叶(去毛) 枳壳(麸炒,去瓤) 黄芩 石斛(去苗) 山茵陈 甘草(炙。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

  《聚宝方》四倍散 治小儿胃热,咽喉不利,发歇如疟、喘。

  真珠(末,四钱) 生犀(末,二钱) 香附子(一钱) 龙脑(半钱)上四味为细末。一服一字,煎桃仁汤调下。乳母忌生冷。

  《孔氏家传》治小儿脏腑不调,脾胃有热。大便黄色。

  灯心(一把) 扁竹(一钱) 槐花(一钱) 甘草(炙,二钱)上水三盏,同煎至一盏,去滓,温冷细服。

  卷第十九

  风热第四《素问》通评虚实论:帝曰:乳子而病热,脉细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圣惠》论:夫小儿心肺壅滞,内有积热。因母解脱,风邪伤于皮毛,入于脏腑,则令恶风壮热。胸膈烦闷,目涩多渴,故曰风热也。

  汉东王先生《家宝》:小儿发热,烦叫不时,面青,谓之风热。

  钱乙论急欲乳不能食云:犹客风热传于脐腹,流入心脾经,即舌浓唇燥,口不能吮乳,当凉心脾。

  《颅囟经》治孩儿风热。

  侧柏散方侧柏 郁金 天麻(酒浸一宿) 干蝎 天南星 地黄(去土) 子芩 大黄(以上各半两)上为散。治风及惊,暖酒下,退热,每夜熟水下半钱。

  《元和纪用经》蜀脂饮 主小儿百病。服之消风凉肌,解热止烦,不生疮疖; 除寒热痰涎,赤目咽痛,血痢渴躁。

  长肌肉,利心肺,有补身体。有疮脓溃亦肿,悉能疗之。

  蜀脂(炙黄 也,一味末之。黄 生陇西即阳者,火焦色黄白,甘美,生白水者冷补,性陇西省最好,皮赤色,专主消疮磨肿。出原宁宜洲者亦佳,折之若绵不断者为上等也) 甘草(四分之一)上为末,方寸匕,水一升,煎三分,减一分、三服。温凉通性,大小以岁加减之。一方每服水五合,二说不同。今以药末随病、随岁揆度而准之。《经》以四味饮、黑散丸、至圣散、五加皮治,不能行麝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