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 黄 (一本无) 干姜 茯苓 芍药 黄连 石膏(碎) 人参 甘草(炙。各二两)上一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四服。小儿分减服。

  《千金翼》赤苓散 主黑疸身皮、大便皆黑。通治大人、小儿方。

  赤小豆(三十枚) 茯苓(切) 女萎(各六铢) 雄黄(一铢) 瓜丁(四铢) 甘草(炙,二铢)上六味,以水三升煮豆、茯苓,取八合;捣四味为散,和半钱匕服之。须臾当吐,吐即愈。亦主一切黄。

  小儿服半字匕。

  卷第二十一(诸寒羸瘦)凡十六门

  卷第二十一

  胎寒第一《巢氏病源》小儿胎寒候:小儿在胎时,其母将养、取冷过度,冷气入胞,伤儿肠胃。故小儿生之后,冷气犹在肠胃之间。其状:儿肠胃冷,不能消乳哺,或腹胀,或时谷利,令儿颜色青 ,时啼者,是胎寒痛也。

  《千金翼》论:儿生有胎寒,则当腹痛,痛者 啼,时时吐 ;或腹中如鸡子黄者,按之如水声便没,没已复出,此无所苦尔。宜早服当归丸(方见 啼门,《千金方》同、)黄 散即愈。(方阙。)茅先生有小儿初生下一日胎寒候:口舌冷,腹虚鸣,面脸青色,吃乳有妨。此形候本因受胎六个月日母有疾,被伏热往来,牙儿胎中饮热血,故受胎疾之病。治者,先以朱砂膏(方见惊门中)奶上吮下,然后用镇心丸(方见一切惊门)磨与相夹用之,一日下四服。至晚有红涎通利,即下匀气散(方见胃气不和门中)二服,治之即愈。如见都不进奶及肚膨胀,手握拳,目微视,面黑色,死候不治。(此茅先生一证用凉药,为母伏热往来,儿饮热血后。茅先生歌中却云:风邪夹冷。《巢氏病源》始云:母取冷过度,冷气入胞。又云:儿肠胃冷,不能消乳。《巢氏病源》与茅先生有不同处,宜审处之。)《慧眼观证》:凡生下中胞寒,其候本因受胎六、七个月,母有疾,被寒热往来或伤冷毒,儿在胎中饮血,故受胎积,所以生下口冷,腹胀。以大惊丸(方见一切惊门中)研与牙儿吃,及参苓散(方见胃气不和门中)服之养其气。

  茅先生有小儿中胎寒歌:人中鼻下有青色,乳见难消痢色同。衣薄中寒如是此,风邪夹冷上来攻。

  《圣惠》治小儿胎寒,聚唾弄舌, 啼,反张,怒惊。

  当归散方当归(锉,微炒) 细辛 黄 黄芩 龙骨(细研) 桂心 赤芍药(一两半)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以乳汁调下一字,日三服。更看儿大小,以意加减服之妙。

  《婴孺》治少小大便青,不欲食,皆是胎寒。

  当归丸方当归 人参 芍药 芎(各三分) 甘草(四分)上为末,乳汁和。先食服麻子大一丸,日进三服。未知,稍加之。

  《婴孺》治少小胎寒,大人虚冷,内或有实,不可吐下。虚冷,服矾石丸方上用马齿、矾石烧汁尽,为末,枣膏丸。大人服梧桐子大二丸,小儿以意减之。心腹中温暖为度。有实,实去:无实,下自断。神良。

  《婴孺》治少小胎寒腹痛,大便青。

  芎丸方芎 麝香 芍药 当归(各二分) 黄 虫(各三分,炒) 牛黄(一分)上为末,蜜丸。二、三日儿,胡豆大一丸。不知,稍加之。一方有甘草,无人参。

  《婴孺》治小儿胎寒,腹中 痛。

  黄 汤方黄 黄芩 芍药(各六分) 当归(二分) 甘草 芎(各四分) 生姜(八分)上以水五升,煮一升五合,去滓。百日儿半合,分三服。

  卷第二十一

  虚寒第二钱乙论肾虚。若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囟门也)。面色 白,此皆难养,纵长不过八八之数,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肾虚者,非也。又肾气不足则下串,盖骨重惟欲坠于下,而缩身也。肾水阴也,肾虚则畏明。皆宜补肾地黄丸主之。(方见本门。)张涣论:小儿脾胃虚弱,不能饮食,或经诸大病,已渐损伤荣卫。致令肌体羸瘦,时时下痢,面色青白,变成虚羸病。宜用丁香黄 散。(方见本门。)钱乙地黄丸方熟干地黄(焙,秤八钱) 山茱萸 干山药 泽泻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各三分)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三岁以下一、二丸至三丸,温水空心化下。

  张涣丁香黄 散方绵黄 (锉) 丁香 人参(去芦头) 当归(洗,焙干) 白术(炮) 鳖甲(涂醋炙黄,去裙。各一两) 胡黄连 甘草(炙。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生姜二片枣二枚,同煎五分,去滓温服,食前。

  《惠眼观证》附子散 治吐泻及伤寒脾虚腹热,或手足冷,虚汗不已,喉内虚喘。此药能回阳(一名)回阳散。

  附子(炮,去皮尖) 北前胡 甘草 人参 桔梗(各半两) 麻黄(去节,一两)上为末。随大小加减,每服半钱至一钱,淡淡姜汤调下。此药能补虚。

  《宝童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