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豆蔻散方白豆蔻(去皮)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 芎 (各一分) 黄 (锉) 干木瓜甘草(炙微赤,锉) 枇杷叶(拭去毛,炙微黄) 人参(去芦头。各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枣一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脾胃气不和,时时腹胁虚胀,不欲乳食。

  诃梨散方诃梨勒皮 干姜(炮裂,锉) 甘草(炙微赤,锉) 桂心 京三棱(微煨,锉) 人参(去芦头)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各半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枣汤下半钱。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婴孺》治三岁至七岁儿不能食,或呕,或头热,或下痢,或渴,或手脚热,有时冷。每日一剂并疗,便能食方。

  鳖甲(一两) 当归 甘草(炙) 升麻(各一分) 椒(五十粒)上切,以水一升煮八合,为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再服。觉身上润,衣盖取汗,微汗勿深。

  张涣高良姜汤 温胃,思进饮食。

  高良姜(一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干) 桂心 当归(汤浸,焙。各半两) 草豆蔻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冷服。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集香煎 治脾胃虚,不欲食,羸瘦。

  藿香叶 浓朴(姜汁炙) 丁香 沉香 木香(各一分) 白茯苓 白豆蔻 白术(炮。各一两)上件捣,罗为细末。入麝香一钱,拌匀。以水一升,蜜半斤,大枣三十枚,生姜二十片,于银、石器中慢火熬成膏,去姜枣不用,通风处阴干。每服如皂角大,米饮化下,乳前。

  《九 卫生》神曲丸方 疗小儿不食。

  神曲(一钱、炒) 黄丹(三钱、炒) 肉豆蔻(一个) 草乌头(三个大者,一个生用,一个烧灰,一个炮制)上同为细末。烧粟饭和丸如粟米大。神曲汤下七丸至十丸。

  《刘氏家传》观音散 补虚调气,进食去风,养道,肥孩儿。常服甚妙。

  人参 甘草(炙) 甘草(炮。各一钱) 白茯苓(一钱半) 白扁豆(一分,米炒) 神曲(二两,炒)上为细末。每服婴儿一字,二、三岁半钱,四、五岁一钱。水少半盏,姜一片同煎十余沸,温服。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脾虚弱,可思饮食。

  调中散枳壳(二钱,煮过) 陈皮 半夏 人参(各一两)上件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姜枣同煎六分。

  卷第二十一

  膈气第十一《仙人水鉴》小儿患膈气。宜服桃花散子方桃花(二钱) 半夏(六钱) 浓朴 桂(各一分) 干姜 牙硝(各二分) 江豆 当门子(各一个)上并捣为散。空心,以煎水调下一钱。服至逡巡转自食。乳母忌酒、肉、热面等。

  《宝童方》治小儿膈气噎闷,两胁刺痛,吐逆酸水,气块往来,疼痛烦躁等。

  槟榔 木通 甘草(炙) 柏叶(煮黄) 半夏等分末。二大钱,水一盏,煎六分;腻粉少许,在干盏内研匀,通口服。如结肠翻胃,用虚寒门乌药丸后用此,儿半之。

  卷第二十一

  气逆第十二(哽气附)《宝鉴》:儿气逆者,为乳母烦恼、忧闷,乳气凝滞胸中,灌击其乳,饮之成疾。面黄白,乳哺减少,夜啼及,但无精彩,勿取转,转之则剧。

  成 薤(五两) 黍米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先煮药,煎取一升,次下薤米,米熟药成。稍稍服之。

  《仙人水鉴》小儿患气,觉患便服此方。

  水蛭 冬青叶 白樟木叶上各少许,捣取汁,灌之即瘥。

  《聚宝方》透关丸 治小儿哽气,行心经方。

  续随子(半两) 大黄(三钱,末) 长槟榔(一枚) 木通(半钱,末) 甘遂 大戟(各末一钱) 腻粉(一钱匕)上七味除粉外,将诸药末与续随子同捣,用马尾罗隔去续随子皮不用,便与童子、室女小便拌匀(谓之阴阳酒。)入粉如硬糊,日晒稍干,以水、蜜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煎灯心、竹叶汤下。一时辰间,以小便色异为效。

  小儿五岁以下七丸,十岁以下十丸。更加减,汤使如前服。

  《王氏手集》治小儿气。

  橘红膏方红橘皮(去瓤) 芎 白术 当归(各等分)上同为末,炼蜜和为膏。量儿大小米饮化下。

  《王氏手集》木香分气丸 理一切气。

  青橘皮(一两) 牵牛(二两,炒令熟) 木香(一分)上为细末,面糊为丸绿豆大。生姜汤下五丸,五、七、八丸。

  《吉氏家传》治哽气。

  真珠散真珠 生犀(各半两) 龙脑(一字) 香附子(四钱,去毛净、洗)上为细末,每服半钱,煎人参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