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通而水谷行。
故易治。
或问。痢疾身凉脉静者生。身热脉躁者死。其然乎。曰。初病时。邪气方盛。身热脉躁
。不可呼为死证也。邪气盛则实。可急下之。邪去脉自衰身自凉也。痢久而身热脉躁。则不
可治也。脉静身凉。久痢之后。真气已虚之脉也。身宜温。不可太凉。脉宜静不可太弱。经
云。泻痢五虚者死。脉细一也。皮寒二也。少气三也。泄痢不止四也。饮食不入五也。此脉
静身凉之言。不可执着也。
痢久不能食。或有食入即吐者名噤口痢。即经所谓五虚者死。古方虽多。无甚效者。大
痢日久。津液已竭。脾胃虚弱。不能食也。宜以补脾为主。白术散去干葛加炒干姜主之。能
食者生矣。不能食者死。
痢久脱肛者。气血虚也。素云下陷者虚也。难云出者为虚。古方多用涩剂。如 皮木贼
。此治其标也。当用河间行气养血之法。痢止后重除。肛肠自不脱出矣。加减八珍丸主之。
有痢下赤白青黑者。名野鸡痢。用阿胶梅连丸主之。
有痢两膝肿大者。名曰鹤膝风。加味地黄丸主之。
\x保和去滞丸\x 治痢疾。有积胃弱。不可重下。
陈皮(五钱) 半夏曲 白茯苓 枳实(麸炒) 浓朴(姜汁炒) 槟榔(各五钱) 莱菔子(
炒二钱半) 木香 上为末。神曲糊丸。麻子大。陈米汤下。
\x三黄枳朴丸\x 治湿热成痢。并有食积者。
黄连 黄芩 黄柏(皆酒炒各三钱) 大黄(酒煨五钱) 枳实(麸炒) 浓朴(姜汁炒) 槟
榔(各二钱) 上为末。酒糊丸。麻子大。姜汤下。
\x胃风汤\x 八珍汤去地黄甘草。加桂等分。入粟米同煎。本方去桂。加连等分。吴茱萸减
半。同炒为末。酒糊丸。可治远近血痢。
\x阿胶梅连丸\x 治痢无分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证。
阿胶(草灰炒成珠) 赤茯苓 乌梅(去核炒) 赤芍 黄柏(炒) 黄连(炒) 干姜(炒)
当归(各等分) 上为末。入阿胶和匀水丸。麻子大。陈米饮下。
\x家传和中丸\x 专治休息痢。
人参 甘草 当归身 川芎 车前子(略炒) 猪苓 泽泻 神曲 黄连(炒各三钱) 麦

三钱) 上为末。酒糊丸。麻子大。陈米饮下。
\x加味地黄丸\x 治痢后鹤膝风。
地黄丸加牛膝。虎胫骨酥炙。白茯苓。共为末。蜜丸服。
\x加味八珍丸\x 治久痢脱肛。
八珍汤去川芎白术加黄连(炒) 阿胶(上炒各三分) 木香(三分之二减半) 上共为末。
水丸麻子大。炒米汤下。多服佳。
\x剪红丸\x 治痢血神效。
当归身 黄连(炒) 槐角子(炒) 侧柏叶(炒) 荆芥穗 枳壳(炒各等分) 上为末。酒
煮面糊丸。麻子大。陈米汤下。



<目录>卷之四

<篇名>疟

属性:疟疾不问新旧。并宜服平疟养脾丸。此家传秘方。
治有三方 初截 中和 末补
初治法 初起有外因者。不问风寒暑湿之邪。并宜香苏散加紫苏香附陈皮甘草。外加常
榔乌梅。于发日五更时服。得吐为善。盖吐中即有发散之义。不复作矣。有内因饮食不化。
积而成痰。痰变为疟。宜平胃散加常山乌梅槟榔。临发日五更服。或吐或下。痰积悉除。不
复作矣。有不内外因者。客忤中恶。梦寐颠倒成疟者。此邪疟也。宜四圣丸加家传斩鬼丹主
之。人身荣卫之气。昼则行阳二十五度。夜则行阴二十五度。故疟之昼发者。邪在阳分易治
。宜用前法截之。夜发者不可截也。宜桂枝汤加当归生地黄桃仁发出血中之邪自已。不已者
必须提至阳分。然后截也。升提宜柴胡四物汤加升麻葛根。截宜柴胡汤加常山槟榔乌梅主之
中治法 邪气渐强。正气渐衰。宜以养正去邪和解为主。柴苓汤主之。此和解之圣方也
。服三剂后。加常山乌梅以去其邪。二补一攻。常与调理。以瘥为度。
如有热多寒少。宜用柴胡白虎汤。寒多热少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二剂之后。间截药一
热多者。用常山知母草果槟榔各一钱。寒多者。用常山钱半。丁香五分。乌梅一个为剂。各
用酒一盏浸一夕。发日五更服。如神。
末治法 疟久不退。谓之 疟。(老疟也。)邪气未尽。正气已衰。专以养正为主。使正
。邪气自尽也。十全大补汤加陈皮半夏柴胡主之。食少者。去地黄加神曲。有疟母者。本方
加青皮神曲九肋鳖甲醋服。
小儿疟久不退。腹中或左或右有块者。此名疟母。即癖也。疟后有此。经年不愈。常为
潮热。其状似疟。面黄腹大。乃其候也。宜消去之。祖方。用月蟾丸。今予立消癖丸。
小儿久疟成疳劳者。集圣丸主之。
疟后浮肿者。胃苓丸主之。
疟后与泄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