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也。脉沉无力。睡则扬睛。
谓两目半开半合。此真阳衰耗。而阴邪独盛。阴盛生寒。寒为水化。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
胃中有风。螈 渐生。其螈 状。两肩微耸。两手垂下。时复动摇不已者。名曰慢惊。宜以青州白丸子、苏合丸入姜汁
杵匀。米饮调下。虚极者。加金液丹。
虞抟曰。慢惊者。因吐泻日久。中气大虚而得。盖脾虚则生风。风盛则筋急。宜用温白丸。
鳌按。脾虚则生风者。非风自脾生。以脾虚则肝木必强。乃风生于肝也。故风盛则筋急。以肝主筋故耳。观
温白丸中僵蚕全蝎白附天麻等。皆治肝药可见。
李 曰。阴症慢惊。自阳症急惊传来。才经吐泻。便是慢惊。男子以泻得之为重。女子以吐得之为重。慢惊因吐泻
得者。宜醒脾散、加味术附汤。虚风痰多者。宜八仙散。慢惊纯阴症。宜乌蝎散。或阳症尚在。宜蝉蝎散。若有急惊方
传慢候。而尚有阳症。八候尚在。不必回阳。但与截风调胃。用蝉蝎散、醒脾散。若手足冰冷。方可回阳。用硫
黄、附子。泻滑青者。宜防慢惊。盖泻青色乃夹惊。木克土也。
李杲曰。小儿慢惊。或吐利不止。变成虚风搐搦者。非风也。胃气欲绝也。用来复丹五粒研碎。米饮调下。即效。
史演山曰。慢惊之候。盖由急惊过用寒凉。或转太骤。传变成之。又有吐利不止而成者。有气虚暴吐泻而成者。有
夏月脾胃伏热。大吐泻。当解暑热。不可专曰固阳。有脏虚洞泻成者。有得之久嗽作痫者。有得之发痫不已者。有得之

积冲心者。惟吐泻积痢成虚致之。则症变甚速。凡才经吐泻。便是慢惊。须用温中扶里。或搐来紧急。乃慢惊初传。尚
有阳症。不可误作急惊。世言搐慢为慢惊。非也。若泥此。往往指慢脾为慢惊矣。凡慢惊。男子以泻得之为重。女子以
吐得之为重。又吐有五症。泻有五症。各明所因主治。古云。病家怕惊不怕泻。医家怕泻不怕惊。如因泄泻不止。且先
治泻。若更治风。则惊风愈甚。如因他症。则当循原施治也。其慢惊候。若从急惊传来。只可截风调胃。均平阴阳。不
可全用阳药。使阳归阳。复作急惊之症。
张涣曰。急惊以关窍不通。略用冰麝开通。定其搐搦尚可。慢惊阴重阳亏。诸经已虚。不宜开通。又凉其脏。易作
慢脾风。致不易疗。
闻人 曰。慢惊危急。如眼睛昏定。定而砭。虽砭不左右顾。或窜视。四肢厥冷。汗出如流。口面黪暗。指甲黑。
四体垂。至重。慢惊症。眼半开半合。似睡不睡是也。其脉或浮或沉。身或热或凉。或吐或泻。或不吐不泻。或食乳。
或阻乳。名半阴半阳合病。即如伤寒半表半里也。
叶桂曰。慢惊古称阴痫。其治法。急培脾胃。理中汤为主方。有痰呕吐。用南星、白附子、六君子汤。声音不出。
开窍。加竹沥、姜汁、菖蒲根、郁金之属。是病。皆他病致变。其因非一。有过饥。禁食气伤。有峻药强灌伤胃。有暴
吐暴泻。脾胃两败。其症面青 白。身无热。虽热不甚。短气骨软。昏倦如寐。皆温补治之。惟呕逆不受乳食。温补反
佐姜连。连理汤、钱氏益黄散、钱氏异功散。



<目录>卷一\惊风

<篇名>慢脾风

属性:杨士瀛曰。慢脾风。由慢惊后吐泻损脾。病传已极。总归虚处。惟脾所受。故曰脾风。风无可逐。惊无可疗。但脾
间痰
涎凝滞。虚热往来。其眼合者。乃脾困气乏神迷也。若见眼合。便是脾风。慢惊眼在半开半合之间。乃知阴气所盛。传
入脏间。阳气已亏。脾经属阴。次第入脾。故言慢脾风候也。慢惊其眼半开半合。则当预作慢脾风调理。慢脾风之候。
面青额汗。舌短头低。眼合不开。睡中摇头吐舌。频呕腥臭。噤口切牙。手足微搐而不收。或身冷。或身温。而四肢冷。
其脉沉微。阴气极盛。胃气极虚。十救一二。盖由慢惊风传变。宜黑附汤救之。又生附四君子汤、蝎附散皆可。慢脾风
用药。乃不得已也。其危如灯无油。渐见昏减。钱氏用金液丹与青州白丸子各半研匀。米饮薄荷汤下一钱或钱半。此截
风阳也。
张云岐曰。小儿头虽热。眼珠青白而足冷。头虽热。或腹胀而足冷。头虽热。或泄泻而足冷。头虽热。或呕吐而足
冷。头虽热。或渴而足冷。以上五症作搐者。名曰慢脾风。速与补脾益真汤加全蝎一枚。或全蝎观音散。
谭殊圣曰。慢脾风。又名虚风。小儿或吐或泻后。面色虚黄。因虚发热。才见摇头斜视。昏困额汗。身亦粘汗。声
沉小而焦。即是脾风之症。不必定因急慢惊传次而至。慢脾。惟吐与泻积与痢传入。其症变至速。虚更速也。治必循次
平和。无令速愈之理。调脾养胃。不可过剂也。
鳌按。汤氏法。凡因吐泻成虚风慢脾者。先用夺命散、青州白丸子末。煎如稀糊。入蜜调。控下涎后。服醒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