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如因他症。则当循原施治也。其慢惊候。若从急惊传来。只可截风调胃。均平阴阳。不可全用阳药。使阳归阳。复作急惊之症。

  张涣曰。急惊以关窍不通。略用冰麝开通。定其搐搦尚可。慢惊阴重阳亏。诸经已虚。不宜开通。又凉其脏。易作慢脾风。致不易疗。

  闻人 曰。慢惊危急。如眼睛昏定。定而砭。虽砭不左右顾。或窜视。四肢厥冷。汗出如流。口面黪暗。指甲黑。

  四体垂。至重。慢惊症。眼半开半合。似睡不睡是也。其脉或浮或沉。身或热或凉。或吐或泻。或不吐不泻。或食乳。

  或阻乳。名半阴半阳合病。即如伤寒半表半里也。

  叶桂曰。慢惊古称阴痫。其治法。急培脾胃。理中汤为主方。有痰呕吐。用南星、白附子、六君子汤。声音不出。

  开窍。加竹沥、姜汁、菖蒲根、郁金之属。是病。皆他病致变。其因非一。有过饥。禁食气伤。有峻药强灌伤胃。有暴吐暴泻。脾胃两败。其症面青 白。身无热。虽热不甚。短气骨软。昏倦如寐。皆温补治之。惟呕逆不受乳食。温补反佐姜连。连理汤、钱氏益黄散、钱氏异功散。

  卷一 惊风

  慢脾风

  杨士瀛曰。慢脾风。由慢惊后吐泻损脾。病传已极。总归虚处。惟脾所受。故曰脾风。风无可逐。惊无可疗。但脾间痰涎凝滞。虚热往来。其眼合者。乃脾困气乏神迷也。若见眼合。便是脾风。慢惊眼在半开半合之间。乃知阴气所盛。传入脏间。阳气已亏。脾经属阴。次第入脾。故言慢脾风候也。慢惊其眼半开半合。则当预作慢脾风调理。慢脾风之候。

  面青额汗。舌短头低。眼合不开。睡中摇头吐舌。频呕腥臭。噤口切牙。手足微搐而不收。或身冷。或身温。而四肢冷。

  其脉沉微。阴气极盛。胃气极虚。十救一二。盖由慢惊风传变。宜黑附汤救之。又生附四君子汤、蝎附散皆可。慢脾风用药。乃不得已也。其危如灯无油。渐见昏减。钱氏用金液丹与青州白丸子各半研匀。米饮薄荷汤下一钱或钱半。此截风阳也。

  张云岐曰。小儿头虽热。眼珠青白而足冷。头虽热。或腹胀而足冷。头虽热。或泄泻而足冷。头虽热。或呕吐而足冷。头虽热。或渴而足冷。以上五症作搐者。名曰慢脾风。速与补脾益真汤加全蝎一枚。或全蝎观音散。

  谭殊圣曰。慢脾风。又名虚风。小儿或吐或泻后。面色虚黄。因虚发热。才见摇头斜视。昏困额汗。身亦粘汗。声沉小而焦。即是脾风之症。不必定因急慢惊传次而至。慢脾。惟吐与泻积与痢传入。其症变至速。虚更速也。治必循次平和。无令速愈之理。调脾养胃。不可过剂也。

  鳌按。汤氏法。凡因吐泻成虚风慢脾者。先用夺命散、青州白丸子末。煎如稀糊。入蜜调。控下涎后。服醒脾散。

  卷一 惊风

  天吊(内吊附内)

  李 曰。小儿螈 不定。翻眼戴睛。状若神祟。头目仰视。手足抽掣。如鱼之上钓。故曰天钓。甚者爪甲亦青。此由乳母过食热毒。心肺生热。加以外感风邪所致。宜用九龙控涎散、钩藤散。热胜则保命丹。痰盛则抱龙丸。又有惊风内钓之症。腹痛多啼。面青唇黑。伛偻反张。外肾肿。尿如米泔。眼有红筋血点。乃寒气壅结也。宜钩藤膏。

  阎孝忠曰。天吊。亦惊风症也。但天吊发时。头目必仰视。惊风则无此症状。

  张涣曰。小儿心膈壅滞邪热。痰涎蕴积。不得宣通。或乳母饮酒食肉。烦毒之气。流入乳中。令儿宿滞不消。邪热毒瓦斯。乘于心神。致使惊悸。眼目翻腾。壮热不休。螈 。病名天钓。甚者爪甲皆青。状如神祟。宜一字散、牛黄散。

  薛己曰。内钓者。腹痛多喘。唇墨囊肿。伛偻反张。眼尾赤。此胎中受风及外惊所致。若五内抽掣作痛。狂叫。或泄泻缩脚。内症一作。外症亦然。极难调理。内症服聚宝丹。外症服钩藤饮。进乳食者可治。若因乳母浓味。宜加味清胃汤。若因乳母郁怒积热。加味逍遥散加漏芦。

  卷一 惊风

  急慢惊诸恶候

  曾氏曰。急惊天吊之后。有变作潮热似疟者。手足逆冷。盖因病愈时。不善将护。风邪乘虚而入经络所致。此症所用药品。可间使苦寒之味。务在消阳盛之火。肺金得胜。肝木自平。而风邪亦散。斯为良法。

  阎孝忠曰。惊风或泄泻等症。有烦渴者。皆津液内耗也。不问阴阳。宜钱氏白术散。使满意取足饮之。愈多愈好。

  薛己曰。诸惊有目睛 动者。盖目者。肝之窍。肝胆属风木。二经兼为相火。肝藏血。血不足则风火内生。故目动。宜用四物汤益其血。柴胡、山栀清其肝。阴血内荣。则虚风自息矣。有唇口蠕动者。唇为脾之华。口乃脾之窍。又阳明之脉。环唇口而交人中。是以脾胃虚者。多有此症。不独病后而已。夫脾主涎。脾虚不能收摄。多兼流涎。或误认为痰而祛逐之。则津液益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