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而绝曰石,阳辟而阴孤也。阴阳相过曰溜,气相鼓作而动也。
弦脉之状,如张弓弩弦,应指有力,重按则软弱。(《太素脉诀》云∶状如琴弦。)主春 气,主肝脏,主虚,主痰,主疟,主劳。弦而微,气不足,筋缓不荣。弦急似数非数,绵绵 之状,劳伤气促急,四肢煎厥。无首尾而促疾,虚劳不足。弦弱而疾,夜多盗汗。弦短而大,
荣卫劳伤,内急外缓。兼数则热,目视 ,血不足也。兼迟则寒,筋脉急挛。弦涩因失血 女子则月闭血瘕。弦紧为 虚寒里急,寒疝少腹痛,面青下利。弦迟而涩,出入无首尾,为 寒闭血少,筋干急,(《太素脉诀》作弦而急。)或偏枯血脉痹,得之风冷湿也。(《十便良方》
短脉之状,往来极短,不待息尽而回,或无首尾,但见于指面,亦不待气来而至。其人 短气息,或不能长息,又为大下脱气,又主久病。
长脉之状,往来指下,息随而尽,其有余,如操带物之长。(《太素脉诀》云∶长脉之状 往来至长。)禀赋气强,胜血而气拥,其人寿。若加大而数,为病阳盛内热,当利三焦。
【目录】卷二【篇名】寒证属性:论曰∶若其人洒淅恶寒,但欲浓衣近光,隐隐头重时痛,鼻窒塞,浊涕如脓,咳嗽,
动辄汗出或无汗,甚则战栗,此由寒中于外,或由饮冷伤肺胃,内外合邪,留而不去,谓之 感寒。寒从外至者,两手寸口脉俱紧,或但见于右寸。寒从内起者,其脉迟小。无汗者,小 青龙汤主之。小汗者,温肺汤主之。
小青龙汤 五味子 细辛(去苗) 干姜 半夏(汤洗七遍)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大盏,姜三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温肺汤(方缺)
若阴寒积冷,心腹大痛,呕逆恶心,手足厥冷,心胸不快,腰背疼痛,良姜汤主之。
良姜汤 高良姜(一两,锉碎,炒) 官桂(一两,去皮) 当归(去芦,一两,锉炒) 白茯 苓(一 两) 附子(半两,炮)
上为散。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若但寒头重,动眩晕,肌肉痛,牵急不得转侧, 汗出,恶寒,小便难,大便反 快,短气,足寒,或时咽痛,微热,此由寒湿客搏经脉,不得发泄,其脉迟缓而小弦,附子 汤主之,除湿汤亦主之。
附子汤 附子(一个,炮,去皮脐) 白术(一两,炒) 茯苓 白芍(各三两) 人参(二两)
上为散。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除湿汤(方缺)
【目录】卷二【篇名】热证属性:论曰∶阴不足则阳偏,阳偏则发热。若热从背起,自手足渐渐周身,口舌干燥,欲饮水 而不能,此由阴气亏少,少水不能制盛火。诸阳起于四末,循行于背,阴不能敛阳,阳气 独行,所以发热,或昼发而夜宁,或夜发而至旦即消。其脉虚疾而小,芍药黄 汤主之。
芍药黄 汤 芍药(三钱) 黄 甘草(炙) 青蒿(阴干,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若热从腹起,上循胸腋,绕颈额,初微而渐至大热,发无时,遇饥则剧,中脘不利,善 食而瘦,其色苍黄,肌肉不泽,口唇干燥,由脾气素弱,曾因他病,误服热药,入于脾,脾 热则消谷引饮,善消肌肉,其脉濡弱而疾,参橘丸主之。若嗽者,用加减法,及灸脾 百壮 参橘丸 橘皮(三两,洗) 麦门冬(去心) 人参(去芦,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米饮下三十丸。若嗽,加五味子一两。
若热从腹中或从背起,渐渐蒸热,日间剧,夜渐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而浊,
甚则频数尿精,夜梦鬼交,日渐羸瘦,由思虑太过,心气耗弱,阳气流散,精神不藏,阴无 所使,治属虚劳,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 芍药(六两) 黄 远志(去心) 当归(洗) 泽泻(各三两) 龙骨 人参 甘 草(炙,
各二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枣二个,擘破,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腹中急,加饧如枣大。
若自腰以上发热,热及则汗出,出已而凉,移时如故,复加昏晕,腹中膨 ,其气上攻,
时时咳嗽,嗽引胁下牵痛,睡则惊悸,其脉弦急疾,由外寒客搏,内冷相合,寒则气收,
水液聚内化成饮。医以热药攻寒,寒闭于内,热增于上,阳气不下行,故散越于上,发而 热,散而为汗。汗多亡阳,心气内虚,故令惊惕。治属饮家,以旋复花丸主之。
旋复花丸 旋复花 桂心 枳实(麸炒) 人参(各五分) 干姜 芍药 白术(各六分) 茯苓 野狼 毒 乌头 黄(湿 纸裹 汁炙,各四 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丸,未效,加至七丸。小儿黄米大二丸。
若热起骨间烦疼,手足时冷,早起体凉,日晚即热,背膂牵急,或骨节起凸,足胫酸弱 由阴不足,而阳陷阴中,热留骨髓,髓得热则稀,髓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