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3-方剂

13-删补名医方论-第37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有水气,腹 中雷鸣下利者。
甘草(炙,二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半夏(洗,半升)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生姜(切,四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伤寒汗出之后,余邪转属阳明,心下痞满硬痛不大便者,此其人胃素燥热,因 而成实,攻之可也。今其人平素胃虚,兼胁下有水气,即不误下,余热乘虚入里,结成 痞硬不痛,胃虚不能消化水谷,则干噫食臭也。胃中寒热不和,则腹中雷鸣下利也。名 生姜泻心汤者,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 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芩、黄连以泻痞热。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下 利之痞,未有不愈者也。

半夏泻心汤
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不痛,心下 痞者。

半夏(洗,半升)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甘草(炙,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集注】王又原曰∶伤寒五六日,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成痞。即用小柴胡汤,以 干姜易生姜,以黄连易柴胡。彼以和表里,此以彻上下。而必推半夏为君者,痞从呕得来,
半夏之辛以破结而止呕也。

旋复代赭石汤
治汗、吐、下解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代赭石(一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五两)
甘草(炙,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集注】罗谦甫曰∶汗、吐、下解后,邪虽去而胃气已亏矣。胃气既亏,三焦因之失 职,清无所归而不升,浊无所纳而不降,是以邪气留滞,伏饮为逆,故心下痞硬,噫气 不除。方中以人参、甘草养正补虚,姜、枣和脾养胃,所以安定中州者至矣。更以代赭 石之重,使之敛浮镇逆,旋复花之辛,用以宣气涤饮,佐人参以归气于下,佐半夏以蠲 饮于上。浊降痞硬可消,清升噫气自除,观仲景治少阴水气上凌,用真武汤镇之;治下 焦滑脱不守,用赤石脂禹余粮固之。此胃虚气失升降,复用此法理之,则胸中转否为泰,
其为归元固下之法,各极其妙如此。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治伤寒表不解,瘀热在里发黄者。

麻黄(二两) 赤小豆(一升)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生姜(切,一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甘草(炙,一两) 生梓白皮(一升) 连轺(二两)
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半日则尽。
【注】湿热发黄无表里证,热盛者清之,小便不利者利之,里实者下之,表实者汗之,
皆无非为病求去路也。用麻黄汤以开其表,使黄从外而散。去桂枝者避其湿热也,佐姜枣 者和其营卫也,加连轺、梓皮以泻其热,赤小豆以利其湿,同成表实发黄之效也。连轺 即连翘根,无梓皮以茵陈代之,成无己曰∶煎以潦水者,取其味薄不助湿热也。

栀子柏皮汤
治伤寒身黄发热,无表里证者。

栀子(擘,十五枚) 甘草(一两) 黄柏(一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注】伤寒身黄发热者,若有无汗之表,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汗之;若有成实之里,以 茵陈蒿汤下之。今外无可汗表证,内无可下里证,惟有黄热,宜以栀子柏皮汤清之可也。
此方之甘草当是茵陈,传写之误也。

茵陈蒿汤
阳明病发热,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

身必发黄,腹微满者,本方主之。
茵陈蒿(六两) 栀子(擘,十四枚)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二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 当利,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集注】柯琴曰∶太阳、阳明俱有发黄证,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则热不外越。小便不利,
则热不下泄,故瘀热在里。然里有不同,肌肉是太阳之里,当汗而发之,故用麻黄连翘 赤小豆汤为凉散法。心胸是太阳阳明之里,当寒以胜之,用栀子柏皮汤,乃清火法。肠胃 是阳明之里,当泻之于内,故立本方,是逐秽法。茵陈禀北方之气,经冬不调,傲霜凌 雪,偏受大寒之气,故能除热邪留结,率栀子以通水源,大黄以调胃实,令一身内外瘀 热,悉从小便而出,腹满自减,肠胃无伤,乃合引而竭之之法,此阳明利水之圣剂也。又 曰∶仲景治阳明渴饮有四法∶本太阳转属者,五苓散微发汗以散水气∶大烦燥渴小便自利 者,白虎加参清火而生津;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猪苓汤滋阴而利水;小便不利腹满者,
茵陈蒿汤以泄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