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目录>卷之四\治验医案上

<篇名>厥阴伤寒

属性:癸未季秋泾县明经吴胤虞。入闽患前症。越六日身无大热。咽微干。虽昏倦少神。脉却
平匀
和缓余告以次日当战汗而解不须药。至期果愈。甲申秋西河一魏姓男子。患前症。舌卷四逆
。呕吐昏倦。六脉沉散。及察前方乃过服承气所误遂致胃败莫疗。少顷而殁。切三承气乃辛
寒峻厉之剂。非其人素禀壮健。脉症俱实。岂容轻投。枉毙人命。



<目录>卷之四\治验医案上

<篇名>三阴合病伤寒

属性:近邻一菜佣林姓崇祯癸未春首患伤寒六日困殆。始延医。医以贫故无心详诊。每每辞不
治而
去。余适外出闻其母悲泣。因入视之。病者目瞑耳聋。舌有黄苔。燥渴索水。绝食两日。少
动则呼。胸腹胁肋皆痛。大便下赤水。小便亦赤涩。幸囊未缩。脉沉缓。余济以大柴胡汤灌
下。少顷下燥粪目开耳能闻。再与小柴汤三帖而全愈。可见生死自有定数。不然几误于诸医
之说矣。此三阴症具谁谓三阴无合病乎方书谓三阴无合病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矣。



<目录>卷之四\治验医案上

<篇名>两感伤寒

属性:两感与夹阴异。两感为表里俱受寒邪。夹阴为外感寒邪内伤寒冷。故两感多用辛凉。夹阴必用
温热。至两感用辛凉不瘳。夹阴投温热无效。均入死法也。
甲申仲冬西水关一王姓男子。年二十余。患前症。头目疼痛。发热如焚。口渴燥闷。胸
腹满
胀。脉浮紧沉。按亦实。历只两日。延余延医。时有一老医误以为白虎症。余曰白虎症当无
大热。只口燥渴。或自汗心烦。背微恶寒。始为白虎。即拟为太阳阳明合病。则当于表里症
中。添一协热下利症。方是合病。此明明是大青龙症故首日头痛发热。而只口干胸满今日便
增鼻干不眠。烦渴腹胀非一日太阳太阴俱病二日阳明少阴俱病乎公奈何伤寒论不读也。但喜
患者英年气实。症未至引衣蜷卧尚为可救。余以大青龙汤加柴芍陈皮半夏一剂与服。应手而
愈。是冬腊十七日。复有一舆夫亦患前症。初治皆发表平缓之剂。历四日。余适他出。因入
视之。备询前症。及阅前方。皆邈不与病相符。六脉滑大无力。呕渴囊缩。昏不知人余断以
六日当死。彼仍延他医。以为风痰用吐法。至次日即殁。前病最属危恶。古今诸贤。咸称不
治。余以为禀赋尚健。冒触方新。未经妄药。胃气犹存尚犹可治则水关之男子是也若年力渐
衰。邪气入深。误服舛剂。真气消亡此舆夫所以殒命于刀圭也。夫大青龙汤虽曰峻厉。第有是病
而用是药。奈何易老仅以羌活冲和汤代之。是亦胆小之过。而未详长沙制方之微义矣。



<目录>卷之四\治验医案上

<篇名>房劳伤寒

属性:比邻林楚畹秋间为母延余彼亦以脉求诊余曰子至隆冬。当得重病。但须谨护。无足虑也
。彼
形体魁梧。素健无病。意疑余言为迂。及冬从征山冠。行间驱驰。历经四旬。积受寒湿。甫
归犯色。次日即病头目疼痛。发热如燎。口燥唇焦。呕逆烦闷。脉浮微无力。尺细若脱。
余惊
曰奈何阳病而得阴脉。此必犯房劳。当小腹微疼而复下利。询之果然。急以大剂桂附理中汤与服。脉
症顿减。次早遍体发斑。彼疑以为附毒。余曰子积受寒湿。凝伏经络。昨得热剂血脉流通。中
气既固。邪气不容。暴发于外。此乃寒斑非热斑也。然终疑不释。另投消斑平剂。胃寒药拒不纳
。仍以前汤与服。斑始消。脾气亦健。夫如此症候。表症既实。燥渴狂烦。且复发斑。时医
执症昧脉必用清解之剂即称知脉者。亦必限于胆小。以桂附为蛇蝎。而姑投和缓之剂均能误
人于死也若郑贞侯方HT 可鉴也。
甲申夏里人方HT 房劳冒风脐下沉痛。大便滑利。脉两手浮疾如数稍按即无。余以桂附理
中汤
投三剂。脉症渐减。彼求速效。另延他医。误以为时行瘟病。促投寒药。教啖生果。少顷发
厥狂谵。复求救于余察其六脉已绝当不超时死果然。
癸未秋明经郑木华子贞侯房劳感寒。复沾雨湿。前医惮用姜附。只投二陈缓剂。越九日
发燥增剧。始延诸医及余延医。余告以脉见转索。本夜当殁。郑木华婿陈克新乃余内弟。甲申春
患房劳冲寒。面目青黯。切牙寒战舌即转黑。四肢厥逆速余救疗。余不及脉。急以姜附汤连
三剂始应。



<目录>卷之四\治验医案上

<篇名>夹阴伤寒

属性:癸未冬庠友张羞公长郎。年十四。病外感风邪。内伤寒冷。头痛发热。口渴呕吐。大便
清利
。胸腹疼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