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蛤粉(五钱) 苦葶苈 牙皂(各二钱半) 巴豆(略去油) 天花粉(五钱) 苦丁香 红娘子(各
一钱半)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每用一钱,葱汁同捣为丸。薄绵裹,以五寸竹管纳阴户中,候热时,先通黄
水,次则经行。



<目录>卷之二\血崩门

<篇名>论崩中由伤损冲任

属性:\x良方\x论曰∶妇人崩中,由脏腑伤损冲任,血气俱虚故也。冲任为经脉之海,血气之
行,外循经络,内荣脏腑,若无伤损,则阴阳和平,而气血调适;若劳动过多,致脏腑俱虚
,而冲任之气亦虚,不能约制其经血,故忽然暴下。或由阴阳相搏,为热所乘,攻伤冲任,
血得热则流散,甚者至于昏闷。其脉数疾,小为顺,洪大为逆,大法当调补脾胃为主。
(据言气虚不能约制,则宜补气,其为热所乘者,则宜凉血,不当混言调脾胃为主。观东垣法,便得其窍)



<目录>卷之二\血崩门

<篇名>论血崩因虚热

属性:\x东垣\x曰∶阴虚阳搏谓之崩。妇人脾胃虚损,致命门脉沉细而数疾(阴虚阳搏,是阴中有火也,故以尺脉为
诊),或沉弦而洪大有力,
寸关脉亦然,皆由脾胃有亏,下陷于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此言脾气下陷为热,宜用升补泻火),经漏不止,
其色紫黑,如
夏月腐肉之臭。中有白带者,脉必弦细,寒作于中(东垣以白带为寒,脉以弦细为诊,固是,而后人率以为湿热,须辩
之);有赤带者,其脉洪数,病热明矣,必腰
痛,或脐下痛。临经欲行,而先发寒热往来,两胁急缩,兼脾胃证出见,或四肢困热,心烦
闷不得眠卧,心下急(此虽点出脾胃症,而烦心、心下急,又有虚火矣),宜大补脾胃而升降气血,可一服而愈。
或先贵而后贱,或先富而后贫
,病名脱营者,心气不足,其火大炽,旺于血脉之中,又致脾胃饮食失节,火乘其中,形质
肌肉,颜似不病者,此心病也(心主以营,故曰心病),不形于脉,故脾胃饮食不调,其证显矣,而经水不时而下,
或适来适断,暴下不止,治当先说恶死之言劝论,令惧死而心不动,以大补气血之药,补养
脾胃,微加镇坠心火之药治其心,补阴泻阳,经自止矣。《痿论》云∶悲哀太甚则胞络绝,
胞络绝,则阳气内动(阳气内动,便是胞络中有火),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则肌痹,
传为脉痿,此之谓也。
\x薛氏\x曰∶经云阴虚阳搏谓之崩。又云∶阳络伤,血外溢,阴络伤,血内溢。又云∶脾统
血。肝藏血,其为患,因脾胃虚损,不能摄血归源,或因肝经有热,血得热而下行;或因肝
经有风(何以知肝经有风),血得风而妄行;或因怒动肝火,血热而沸腾;或因脾经郁热,血伤而不归经;或因
悲哀太过,胞络伤而下崩。治疗之法,脾胃虚弱者,六君子汤加当归、川芎、柴胡;脾胃虚
陷者,补中益气汤加酒炒芍药、山栀;肝经血热者,四物汤加柴胡、山栀、苍术;肝经风热
者,加味逍遥散,或小柴胡汤加山栀、芍药、牡丹皮;若怒动肝火,亦用前药;脾经郁火者
,归脾汤加山栀、柴胡、牡丹皮;哀伤胞络者,四君子汤加柴胡、升麻、山栀。故东垣、丹
溪诸先生云∶凡下血证,须用四君子以收功,斯言厥有旨哉(薛氏所论凡七条,而脾胃三条,肝经三条,胞络一条,
皆不舍柴胡及栀、芍、丹皮者,以厥阴手足二经为多血藏血之所,血为热迫,则不能从阳亟起,故以引起肝气,
而栀、芍等收阴抑阳也,如东垣升阳举经之意,尤得其妙。所定脾胃方药,必是久病,又显出脾胃证者宜之。盖立斋
先生治久病者多,故其立言如此,且谓四君为血证收功须用,则非初治之法可知,立斋一生得力处在此)。
若大去血后,毋以脉诊,当急
此等证候,无不由脾胃先损而患,故脉洪大。察其中有胃气,受补则可救。设用寒凉之药,复
伤脾胃生气,反不能摄血归源,是速其危也。
\x方氏\x曰∶血属阴也,静则循经荣内,动则错经妄行。盖人之七情过极,则动五志之火。
五志之火亢甚,则经血暴下;失期而来,久而不止,谓之崩中,如风动木摇,火燃水沸类也
。治崩次第,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愚谓止涩之中,须寓清凉,而清凉
之中,又须破瘀解结,至于补血还旧,又须调脾。其间兼证,或有不同,又当得其所以而处治焉,似难尽一也)。
若止塞其流而不澄其源,则滔天之势不能遏;若止澄其源而不复其旧,则孤孑之阳无以立(开口便得经旨,自是不凡),
故本末勿遗
\x张子和\x云∶孟官人母五十余,血崩一载,佥用泽兰丸、黑神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