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舍螺子。尽欲吐出。用抿子刮去。流血水钟许。以葱汤洗
净。涂玄珠膏。再以黑膏盖之。四围肿处。用敷药敷之。次日如前。俟其腐尽。深入寸余。换搽绛珠膏。日渐
日长。但因其性嗜酒。两月后新肉虽平。娇嫩而不能结皮完口。将嫩肉尽行剪去。用膏贴数日。待肉老
平。用珍珠散结皮而愈。
一人年六旬患背疽。十二日。半红半肿。微热微痛。生于背心之下。肾俞之上。高低平等。广开八寸。根脚
泛肿。色若水喷。顶陷无神。似腐非腐。脉浮而大。重按而虚。此疮利于肿溃。不利于收敛。辞不治。后更医。
为五善俱具。治至收口。如钱未合。不数日而变症出。四日乃死。
一人仲夏背生热疖二十余处。内有一疮甚小。其毒甚大。予曰。此非疖比。后之发势有不可测者。彼不
信。更医。又十日。情势内陷。败症齐出。复请予治。其人卧于堂。以帛盖疮上。登堂未及两三步。予即告归。
彼曰。何也。予曰。败气满前。死期速矣。何必视疮。急备后事可也。再七日。果卒。
一人背疽初起。入房犯禁。患处黑五寸。黯晕尺余。漫肿坚硬。背若负石。发热作渴。小便频数。两耳重听。
扬手露体。神思昏溃。脉沉而细。右手为甚。便秘念七日。计进饮食百余碗。腹内如常。众欲通之。予云。所
喜者此耳。急用大剂六君子汤。加附子、姜、桂三剂。疮始 痛。自后空心用前药。午后用六味丸料。加参、
、归、术五剂。复用活命饮二剂。针出黑血甚多。瘀脓少许。背即轻软。仍用前药。便亦通利。继以大补。始
获全安。所谓症不在难。心契则明。方不在多。意会则明也。



<目录>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篇名>腰部

属性:\x经络\x 与背部同。
\x下发背\x 生于脊中。前对于脐。一名对脐发。此症最为险候。盖内肾乃性命之根本也。治宜护肾为要。
\x肾俞发\x 生两腰。内肾陷肉之间。因酒色湿热者则单生。由房劳怒火者则双发。
二症如本脏稍有真阴制火。则疮形红活。高肿为脓。用人参养荣汤。加山萸、五味、知母、黄柏。或加乳
香、没药、广胶。及加减八味丸以救其源。若疮形紫黑干枯。坚硬不作脓。或脓稀伤膜者。为真阴内
败。死期在十五日前后。非下搭手之同类也。灸合阳穴五壮。
\x下搭手\x 生肾俞之傍。十四椎之间。一名连肾发。由房劳伤肾所致。令人口干寒热。百节俱疼。治同下
发背。若咳嗽呕哕。厥逆不食。及脓清腰骨似折者逆。先有渴症。后患疽者。肾水竭也。脓秽色黯不痛。
疮口张大者。脾气败也。小便如淋。痰壅喘促。口干舌裂者。脾肺败也。左尺脉洪数者。肾无所生也。左
关脉浮涩者。金克木也。秋令尤难。俱为不治。
\x湿流注\x 亦生腰肾之间。但其肿而无头。不变色。不作痛。三五个月不溃。令人食少而肌瘦是也。治宜
补气血。开郁结。如十全大补汤加香附、陈皮、数十剂。俟元气稍复。方可针之。仍倍用参、 。加远志、贝
母、白蔹。外以豆豉饼、附子饼灸之。忌用十宣散、流气饮等药。
\x石疽\x 生腰胯之间。肿而无头。皮色不变。坚硬如石。属少阴阳明二经积热所致。治同湿流注。亦由元
气虚而邪气固结也。若黑陷麻木。呕哕不食。神昏脉散而代者死。
凡恶血停滞。治之缓则为流注。及为骨疽。
一妇腰肿。两腿尤甚。此瘀血滞于经络也。用桃仁汤二剂稍愈。更以没药丸而瘥。一恶血未尽。脐
腹刺痛。或流入四肢。或注股内肿痛者。用没药丸而病已。一因水湿所触。经脉不行而作肿痛者。
宜服当归丸。
\x缠腰火丹\x 一名火带疮。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泡。痛如火燎。由心肾不交。肝火内
炽。流入膀胱而缠带脉也。宜内疏黄连汤清之。壮实者贵金丸下之。外以清凉膏涂之自愈。如失治。
则缠腰已遍。毒由脐入。膨胀不食者。不治。
\x清凉膏\x 用锻石一块。凉水化开。加水打溷。澄少时。取清水一钟。兑香油半钟。打数百成膏。加雄黄末
少许。再打匀。用鹅翎蘸扫患处。立效。
一妇年七十。腰生一 。作痒异常。齐氏曰。脉浮数而反恶寒。疮也。疮未溃而脉先弱。何以收敛。治之
无功。果殁。



<目录>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篇名>胸博

属性:\x经络\x 正中行属任脉经。两旁各开第二行属足少阴经。第三行属足肠明经。第四行属足太阴经。
\x缺盆疽\x 生于缺盆陷中。一名锁骨疽。由胃与三焦二经积热所致。其症寒热食少腹胀。必小水不利。
初宜隔蒜灸之。服蟾酥丸、贵金丸而势退。惟小水不利者。用六一散利之。次服十全大补汤调理。
此症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