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者同也。凡用辛热开冲风热结滞。宜以寒药佐之则良。免致药虽中病。而风热转甚
也。如治伤寒发热。用麻黄、桂皮、加黄芩、知母、石膏之类足也。若世以甘草、滑石、葱
、豉寒药发散甚妙。若表不已。渐伤入里。里又未大。甚而脉在肌肉者。宜以退风热开结滞
之寒药调之。或微加治风辛热亦得。犹伤寒在半表半里。以小柴胡和解之意也。若里热已甚
。而舌强口噤。项背反张。惊搐惕搦。涎唾涸枯。胸腹满塞。而或便溺秘结。或时汗出。脉
洪数而弦也。然汗出者。由风热郁甚于里。而表热稍罢。则腠理疏泄。而心火热甚。故汗出
也。法宜除风散结寒药下之。后以退风热开郁滞之寒药调之。而热退结散。则风自愈矣。凡
治此。亦宜按摩导引。及以箸斡开牙关。勿令口噤。使粥药得下也。
病机云。破伤风者。有因卒暴损伤。风袭之间。传播经络。致使寒热更作。身体反张。
不开。甚者邪气入脏。有因诸疮不瘥荣卫俱虚。肌肉不生。疮眼不合。邪亦能外入于疮。为
破伤风之疾。有诸疮不瘥。举世皆言着灸为上。是为熟疮。而不知火热客毒。逐经传变。不
可胜数。微则发热。甚则生风而搐。或角弓反张。口噤目斜。亦有破伤不灸。而病此者。因
疮着白痂。疮口闭塞。气难通泄。故阳热易为郁结。热甚则生风也。徐用诚云。此论所因有
四。一者因疮口入风。似属外因。一者因灸逐热。似属不内外因。一者因疮口闭塞。内热生
风似属内因也。又云。破伤风症。古方药论甚少。岂非以此疾与中风同论。故不另立条目也
。唯河间论。与伤寒表里中三法同治。用药甚详。其言病因。有因外伤于风。有因灸及内热
所作者。然与中风相似也。但中风之人。尚可淹涎岁月。而破伤风者。犯之多致不救。盖中
风有在经、在脏、在腑之异。独入脏者最难治。破伤风或始而出血过多。或疮早闭合。瘀血
停滞。俱是血受病。属阴五脏之所主。故此风所伤。始虽在表。随则必传入里脏。故多死也
。此病或疮口袒露。不避风寒。而有所伤。或疮口闭合。密被风邪而及。病已十分安全而忽
有此。大抵皆由内气虚而有郁热者得之。若内气不虚而无郁热者。虽伤而无所害也。



<目录>卷六

<篇名>跌仆一百二十六

属性:一人坠马。两胁作痛。以复元活血汤二剂顿止。更以小柴胡加当归、桃仁二剂而安。(
此凭症也。)
一老坠马。腹作痛。以复元通气散。用童便调进二服少愈。更以四物加柴胡、桃仁、红
花四剂而安。(此凭症也。)
一人跌仆。皮肤不破。两胁作疼发热。口干。自汗。须先饮童便一瓯。烦渴顿止。随进复
血汤。倍用柴胡、青皮一剂。胀痛悉愈。又剂而安发明经曰。从高坠下。血流于内。不分十
二经络。圣人俱作风中肝血。留于胁下。以中风疗之。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不
问何经之伤。必留于胁下。盖肝主血故也。痛甚则必自有汗。但人汗出。皆为风症。诸痛皆属
于肝木
一人青肿作痛。以萝卜汁调栀予末敷之。以四物汤加柴胡、黄芩、天花粉、穿山甲。二
剂少愈。更以托里散、健脾药而愈。(此凭症也。)



<目录>卷六

<篇名>杖疮血热作痛一百二十七

属性:胸膈胀满宜行血。老弱者宜行气活血。更饮童便酒。肠痛者宜下血。血去多而烦躁者补
血。如不应。独参汤。(四五)瘀肉不溃。或溃而不敛。宜大补气血。
一人杖疮。瘀肉不腐。乃大补之。渐腐。更以托里健脾药而愈。(此凭症也。)
一人风入杖疮。牙关紧急。以玉真散一服少愈。再服而安。
一官谏南巡受杖。瘀血已散。坏肉不溃。用托里药稍溃。脓清。此血气虚也。非大剂参
、不能补彼恐腹满。予强之。饮食稍思。遂加大补。肉溃脓稠而愈。(此凭症也。)
一尝治。被杖数人。皆先散。其瘀血渐用排脓托里之药。俱愈。 夫叫号伤气。忍痛
气血虚明矣。况脾主肌肉。脾气受伤。饮食必减。血一冰则肌肉不生故必理脾脾健肉自生。
非参、术、归、 之类培养脾土。则肌肉何由而生。 又须分人虚实。及有无瘀血。盖打扑
坠堕。皮肉不破。肚腹作疼者。必有瘀血在内。宜复元活血汤(三三)攻之。老弱者。加桃仁
、红花、穿山甲。补而行之。 若血去多而或烦躁。此血虚也。宜独参汤补之。(四五) 有
打扑坠堕稍轻。别无瘀血等症。但只痛不止者。惟和气血。调经脉。其痛自止。更以养气血
健脾胃。无有不效。 亦有痛伤胃气作呕。或不饮食。以四君子加藿香、砂仁、当归治之。
若有瘀血。不先消散。而加补剂。则成实实之祸。设无瘀血。妄行攻利。则致虚虚之祸矣。
一人因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