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石,其色紫黑,以凉药投之,终夜大
呕,连进托里散,呕止疮溃,赤水淋漓,四十日而愈。又有患 者,痛过彻呕,服此即止。
今有病疽不服此药者,故引杨氏之言,以解世人之惑。
\x愚按∶\x用药之法,有是病必用是药。但今之脾胃虚寒,气逆痰滞而呕吐者,十居八九;
热毒内攻而呕吐者,十才一二。当参首论及第十一论主之。



<目录>卷上

<篇名>论痈疽之源第二十

属性:夫痈疽之源,因于气,或因于热。以仆之管见,亦有因于膏粱房劳、金石等药。故治
法,用绿豆、犀角、矾石、国老膏、追毒丸,其属毒明矣。华佗《中藏》所言,是毒服宣热败
毒之药,不必疑矣。
\x愚按∶\x前症若因金石所致,元气充实者,诚宜此法。若膏粱积热,房劳过度,脾肾亏损
者,当滋其化源,不可拘执。



<目录>卷上

<篇名>华佗论痈疽疮肿第二十一

属性:夫痈疽疮肿之作,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也。其行也有处,其主也
有归。假令发于喉舌者心之毒;发于皮毛者肺之毒;发于肌肉者脾之毒;发于骨髓者肾之
毒;发于下者,阴中之毒;发于上者,阳中有毒;发于外者,六腑之毒;发于内者,五脏之
毒。故内曰坏,外曰溃,上曰从,下曰逆。发于上者得之速,发于下者得之缓。感于六腑则
易治,感于五脏则难瘳。又近骨者多冷,近肤者多热。近骨者久不愈,则化成血虫;近肤者
久不愈,则传气成漏。成虫则多痒少痛,或先痒后痛,成漏则多痛少痒,或不痛不痒,内虚
外实者,多痛少痒,血不止则多死,溃脓则多生。或呕逆无度,饮食无时,皆痈疽使然。症
候多端,要当详治。
\x愚按∶\x疮疡生虫,乃肝经风热;其成漏,乃元气虚弱;其出血,乃脾虚有火;其溃脓,
乃元气充实。至于呕逆等症,属脾胃亏损所致,当调补元气,庶保无虞。



<目录>卷上

<篇名>论背疽其源有五第二十二

属性:一、天行,二、瘦弱气滞,三、怒气,四、肾气虚,五、饮冷酒,食炙爆,服丹药。
\x愚按∶\x前症所因虽殊,其治法亦当别经络、阴阳、虚实、表里、肿溃,以助胃壮气为
主,使根本坚固,庶保无虞。
追毒丸 六味车螫散
转毒散 止痛灵宝散
单煮大黄汤 神效麻仁丸
神仙截法 清心内固散
秘传连翘汤 清膻竹叶汤
千金漏芦汤 猪蹄汤
神硝散 不换金正气散
圣效散 栀子黄芩汤
神仙陷脉散 加减八味丸
右方见中卷 忍冬丸
麦饭石膏 黄 六一汤
神异膏 桑枝汤
神验血竭膏 五味子汤
压热神白膏 加味十全汤
牡蛎地黄膏 人参内补散
大川乌丸 神效托里散
二乌丸 内补十宣散
蚣蝎散 人参顺气散
琥珀犀角膏 茯苓开胃散
犀角散 陷脉散
内托黄 丸 桂附丸
神效栝蒌散 托里散
立效散 清凉膏
独圣散 碧油膏
梅花散 神效酒煎散
替针丸 蜞针法
绿云散 痈疽经验杂方
宜毒散 甲疽代指嵌甲方
小五香汤 金疮竹木汤火伤方
塞里散 上方见下卷



<目录>卷中

<篇名>痈疽分表里证论第二十三

属性:伍氏曰∶痈疽皆因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阳不调,脏腑不和,腠理不密,寒气客于经
络。或荣血受寒,则涩而不行,卫气从之,与寒相搏,壅遏不通。或阳气蕴积,则生寒热,
寒热不散,皆致前证。又曰∶五脏六腑俞穴皆在背,凡患疮症,易伤脏膜,多致不救。腑气
浮,行于表,故痈肿浮高为易治;脏血沉寒主里,故疽肿内陷为难治。又曰∶疖者节也,痈
者壅也,疽者沮也,一寸至二寸为疖,三寸至五寸为痈,五寸至一尺为疽,一尺至二尺为竟
体疽。若脉洪数者难治,脉微涩者易治。初觉宜清热拔毒,已溃则排脓止痛,脓尽则长肌敷
痂,当酌量轻重、形证顺逆而审治之。
\x愚按∶\x前症,若饮食少思,用六君子汤以补脾胃;如不应,加姜、桂以温补之,使邪气
自退。其不起者,由邪气盛,正气虚,不能发也,于旬日之外见之。若已发出,用托里消毒
散以壮元气,助令溃腐;不应,须温补脾胃。其不起者,由真气虚,不能溃也,于二旬之外
见之。若已腐溃,用托里散以补气血,生肌肉;不应,当专补脾胃;又不应,须温补脾胃。
其不起者,乃脾气虚,不能收敛也,于一月之外而见之。凡此治法,窃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