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耳门主论

属性:王肯堂曰∶ 耳又曰耳湿,常出黄脓。(《准绳》)
又曰∶乃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成。
冯鲁瞻曰∶实热者,即肾气有余,积热上冲,津液壅结,故成 耳。 耳之名,
更有五般∶常出黄脓者,谓之 耳;常出红脓者,谓之脓耳;耳内疳臭者,谓之冱
耳;白脓出者,谓之缠耳;耳内虚鸣,时出青脓,谓之囊耳。其名虽异,总由积热
上壅,或风水入耳所致。若不速治,久则成聋。治宜清火养血,或去湿化毒,其患
自愈。(《锦囊》)
\r 耳\p04-a41a74.bmp\r



<目录>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篇名>耳门主方

属性:\x千金不换丹\x(秘方)
水龙骨(一钱) 硼砂(五分)
研末。吹入耳窍,又绵塞之。二次除根。
耳不论已未出脓,神效方(周鹤仙)头发在新瓦上烧灰存性,为细末,罗过,每
灰一钱加真冰片七厘研匀,吹少许入耳内,极验。
验方 胭脂烧灰为末,加冰片少许,吹之。
验方 酱茄子挤汁滴耳内即愈。



<目录>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篇名>震耳门主论

属性:王肯堂曰∶耳内虚鸣,常出清脓,名曰震耳。乃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
而成。(《准绳》)
\r震耳\p04-a41a75.bmp\r
冯鲁瞻曰∶耳内虚鸣,常出青脓,名曰囊耳。乃肾气有余,积热上壅,或风水
入耳所致,法宜清火养血,或去湿化毒。(《锦囊》)



<目录>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篇名>缠耳门主论

属性:王肯堂曰∶耳中常出白脓,名曰缠耳。乃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成。(《准绳》)
冯鲁瞻曰∶白脓出者名曰缠耳。仍肾气有余,积热上冲,或风水入耳所致。(《锦囊》)
\r缠耳\p04-a41a76.bmp\r



<目录>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篇名>脓耳门主论

属性:陈实功曰∶耳病乃三焦、肝风妄动而成,大人有虚火实火之分。小儿有胎热、胎
风之别。虚火者,耳内蝉鸣,出水作痒,外无 肿;实火者,耳根耳窍俱肿,甚则寒
热交作,疼痛无时。(《正宗》)
又曰∶初生小儿胎热,或洗浴水灌窍中,亦令耳窍作痛生脓。切记不可吹药,若
治早项内生肿,莫若候毒尽自愈。如一月不瘥,以红绵散治之,自安。
冯鲁瞻曰∶耳者,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也。有小儿肾经气实,其热上冲于
耳,遂使使津液壅而为脓,或为清汁,然则厥阴之与足阳明,手少阴之与足太阳,为
证尤甚。推其所致之由,其原有七∶有实热,有阴虚,有因痰,有因火,有气闭,有
肝风,有胎元所发而为病也。证有五∶为鸣、痛、肿、聋、 是也。当分其所因而
治之。(《锦囊》)
又曰∶常出红脓,谓之脓耳。
又曰∶胎元而成者,是因父母不谨,故先天火毒攻冲,脓臭流处成疮,四傍肿赤,
时发时愈。所主宜化毒滋肾。
陈远公曰∶人有双耳忽肿痛,内流清水,久则变脓血,身发寒热,耳内如沸汤
响,或如蝉鸣,此少阳胆气不舒,而风邪乘之,火不得散,故生此病。法宜舒发胆
气,佐以散风泻火之味,则愈矣。然有不效者,何也?盖胆受风火之邪,燥干胆汁,
徒用祛风泻火,则胆汁益干,胆火益炽,风藉火威,愈焚灼也,病益甚矣。润肠汤主
之,当归、白芍、玄参各一两,黑栀子二钱,柴胡一钱,花粉三钱,石菖蒲八分,水
煎服。一剂疼轻,二剂肿消,三剂脓血止,四剂寒热除,十剂全可也。(此方归、芍不但入胆,
且入肝也。胆病,肝亦必病,平肝则胆亦平也。柴、栀亦舒肝胆之味,舒肝正所以舒胆也。肝舒则血必旺,而
胆汁有不濡润者乎!胆汁既濡,邪风邪火,已有不治自散之机,加天花粉逐痰,则风火无党,以石菖蒲通耳中
之窍,玄参退浮游之焰,自然风火渐祛,上焦清凉,耳病随痊也。《冰鉴》)
汪省之曰∶虚火治以四物汤加牡丹皮石菖蒲、肾气丸主之。实火,治以柴胡清
肝汤主之。(《理例》)



<目录>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篇名>脓耳门主方

属性:\x红棉散\x 耳内生疮流脓,乃肝经郁火所结。
枯白矾(三钱) 胭脂(一钱, 存性,如能用干油胭脂更佳)
研匀。先用棉杖子搅去脓水,另以柳杖子蘸药掺入耳底,自干。若 耳加麝香五厘。
耳底流脓。
枯矾 黄丹 龙骨 海螵蛸 麝香 干胭脂研细吹之。
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