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母补泻。此乃大要也。
\x想夫先贤迅效。无出于针经。今人愈疾。岂难于医法。\x 古之治疾。特论针石。
素问先论刺后论脉。难经先论脉后论刺。刺之与脉。不可偏废。昔之越人起死。华佗愈 。非
有神哉。皆此法也。离圣久远。后学难精。所以针之玄妙。罕闻于世。今时有疾多求医命药
用针者寡矣。
\x徐文伯泻孕于苑内。斯由甚速。\x 昔宋太子性善医书。出苑见一有孕妇人。太子
自为诊之。是一女。令徐文伯亦诊之。乃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剖腹视之。伯因自请针之令落
于是泻足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胎应针而落。果如文伯之言也。
\x范九思疗咽于江夏。闻见言稀。\x 传曰。嘉 中有太傅程公。守任于江夏。因母
之暴患咽中有痈。卒然而长。塞气不通。命医者止可用药治之。勿施针以损之。医曰∶咽中气上
不通。岂能用药。药既下之。岂能卒效。故众医不敢措治。寻有医博范九思云。有药须用先
使新笔点之。痈疽即便瘥。公遂取新笔与之。九思乃以点药上痈。药到则有紫血顿出。渐气
通而瘥。公曰。此达神圣之妙矣。公命九思饮。而求其方。九思大笑曰。其患是热毒结于喉
中。塞之气不宣通。病以为甚。公坚执只可用药。不可用针。若从公意。则必误矣。若不从
公意。固不能施治。九思当日。曾以小针藏于笔头中。妄以点药。乃针开其痈而效也。若非
如此。何如紫血倾下也。公方省而欢曰。针有劫病之功。验于今日。古人云。为将不察士卒
之能否。则不能决胜。为医不察药性之主治。则不能便瘥。又将无深谋远虑。则无必胜也。
医无先机远见。治无必效也。
\x大抵古今遗迹。后世皆师。\x 古人遗留轨范。使后人仿学。况于针术。隐奥难究
妙门出乎其类者。今之世谁能之。故圣人云。不可不遵先圣遗文也。
\x王纂针魅而立康。獭从被出。\x 传曰。王纂少习医方。尤精针石。远近知名。嘉
中县人张方女。因暮宿广陵庙中。下有一物。假作其婿。因被魅感而病。纂因用针。一针有一
獭从女被中走出。而病愈矣。
\x秋夫疗鬼而获效。魂免伤悲。\x 昔宋徐熙字秋夫。善医方。为丹阳令时。常闻鬼
呻吟甚凄苦。秋夫曰。汝是鬼何须如此。答曰。我患腰痛。死虽为鬼。痛苦尚不可忍。闻君善医
愿相救济。秋夫曰。吾闻鬼无形。何由措置。鬼云。缚草作人。予根据入之。但取孔穴针之
秋夫如其言。为针腰 二穴。肩井二穴。设祭而埋之。明日见一人来谢曰。蒙君医疗。复
为设祭。病今已愈。感惠实深。忽然不见。公曰。夫鬼为阴物。病由告医。医既愈矣。尚能
感激。况于人乎。鬼姓斛名斯。
\x既而感指幽微。用针直诀。\x 此皆指微论中。用针幽微之直诀也。
\x窍齐于筋骨。皮肉刺要。\x 窍者。穴也。齐者。浅深之宜也。经云。刺皮无伤骨
刺骨无伤髓。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则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
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故生大病。
\x痛察于久新。腑脏寒热。\x 痛者。病也。夫人病有久新。脏病腑病。寒热虚实。
宜细详审调。针形短长锋类不等。穷其补泻。各随病所宜用之。
\x接气通经。短长根据法。\x 本论云。夫欲取偏枯久患荣卫诸疾。多是愈而复作者。
由气不接而经不通流。虽有临时之快。客气胜真。病当未愈也。当此乃上接而下引。呼吸多少。
经脉长短。各有数定之法。手三阳接而九呼。过经四寸。手三阴接而七呼。过经五寸。足之
三阳接而一十四呼。过经四寸。足之三阴接而一十二呼。过经五寸。重者倍之。吸亦同数。
此接气通经。呼吸长短之法也。
\x里外之绝。羸盈必别。\x 夫五脏里外者。谓心肺在膈上。通于天气也。心主于脉
肺主于气。外华荣于皮肤。故言外也。肾肝在下。通于地气。以藏精血。实于骨髓。心肺外绝
则皮聚毛落。肾肝内绝。则骨痿筋缓。其时学人。不能别里外虚实。致使针药误投。所以
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x勿刺大劳。使人气乱而神隳。\x 禁刺论曰。无刺大劳人。劳则喘息汗出。里外皆
越。故气耗乱。神隳散也。
\x慎妄呼吸。防他针昏而闭血。\x 呼吸者。使阴阳气行流上下。经历五脏六腑。若
针刺妄行呼吸。阴阳交错。则针昏闭血。气不行也。
又以常寻古义。由以藏机。遇高贤真趣。则超然得悟。逢达人示教。则表我扶危。
先贤之书。文理之深。隐义难穷。或字中隐义。或假令一隅。妙要难穷。遇高达之士。
方得其趣。不可穿凿。
\x男女气脉。行分时合度。\x 本论云。夫男女老幼。气候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