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云。勿刺大醉。勿刺大怒。勿刺大劳。勿刺大饱。勿刺大饥。勿刺大渴。勿刺大惊。
以上古之深诫也。



<目录>卷二\针灸门

<篇名>气血问答

属性:黄帝问曰。十二经中。气血多少。可得闻乎。岐伯对曰。其可度量者。中度也。以经水
应十二经脉也。溪谷远近深浅气血多少各不同。其治以针灸。各调其气血。合而刺之。补虚泻实
皆须尽知其部分也。
肝。足厥阴经。少气多血。心。手少阴经。少血多气。脾。足太阴经。少血多气。肺。
手太阴经。少血多气。肾。足少阳经。少血多气。胆。足少阴经。少血多气。小肠。手太阳经。
多血少气。胃。足阳明经。多血多气。大肠。手阳明经。多血多气。膀胱。足太阳经。多血
少气。心包络。手厥阴经。多血少气。三焦。手少阳经。多气少血。
视其部中浮络。
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风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寒热
也。感虚则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骨消筋缓也。



<目录>卷二\针灸门

<篇名>经脉统论

属性:经脉者。其气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
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会于中焦。注手太阴。此荣气之序

荣气之行。常循其经。周身之度。一十六丈二尺。一日一夜。行八百一十丈。计五十度。
周于身。卫气则不循其经焉。昼则行阳。夜行于阴。行阳者行诸经。行阴者行诸藏。凡刺之
道。须候卫气所在。然后迎随。以明补泻。然荣卫之行。未始相从。则气血之分。亦各有在
一脉之间。有所谓是动者。有所谓所生病者。此气血之异也。经曰。刺荣无伤卫。刺卫无
伤荣。针阳者。卧针而刺之。针阴者。摄按气散而内针。兹其要妙。荣卫之外。有浮络者。
有经筋者。又有别络者。其生病各不同。刺法亦宜有异焉。刺齐论所谓。刺骨无伤筋。刺筋
无伤肉。刺肉无伤脉。刺脉无伤皮。刺皮无伤肉。刺肉无伤筋。刺筋无伤骨是也。知此。乃
知浅深之齐。气血之分。故十二经立其常。而十五络通其变。邪在经则巨刺。邪在络则缪刺
邪在荣则调之血。邪在卫则调之气。邪在筋则劫刺之。然后原九针之宜。行十二刺之节。明
五变之理。审其部分。刺道思过半矣。今于逐脉之下。载其经穴。与其病证。兼及浮络经
筋之病。共为一编。窍穴虽同。而浅深各有部分。在用针者以意审之。



<目录>卷二\针灸门

<篇名>骨度统论

属性:凡用针。当先明骨节。骨节既定。然后分别经络所在。度以身寸。以明孔穴。为施刺灸
观病在或浅或深。若在皮毛。若在血脉。是动者治其气。所生病者治其血。浮络之血在筋者以
燔针劫刺之。有余则泻。不足则补。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治之大体也。然身骨本之数。三
百六十有五以应一期之日。骨节所在。大小长短。广狭浓薄。或隐或显。有势无势。有体
无体。有液无液。皆有定体。实刺法之先务也。内经俱载。但有骨穴去处。其骨度之说。徒
有其名。未载其法。至于三百六十五之数。因亦泯然。使用针之人。妄意 穴。不知骨节本
原。徒为针灸。未得其法。枉伤肌肉。良可惜也。今摭自古医经。有骨度之数。析骨之论。凡
三百六十五骨之法。以此论骨骼。其庶几矣。故着于篇。以冠针法之首云。



<目录>卷二\针灸门

<篇名>离合真邪说

属性:古有离合真邪云者。盖圣人欲其真邪相离。而勿合之谓也。若邪入于真。则真受其蠹。
而不遂其纯一之真。真之不遂。则其所为真也。罹害有不可言者。其被乎邪。则邪窃其柄。而
肆其横逆。邪之既横。则其邪为患。复可胜言哉。呜呼。真邪之不可合也如此。胡为真。胡
为邪。真之为言也。天理流行。赋与万物。得以为生者皆真也。圣人保之。如持盈满。邪之
为言也。天地间非四时五行之正气。而差臻迭至者。皆邪也。圣人避之。犹避矢石。其防微
杜渐之严。如是者渊乎旨哉。盖真立则邪退。邪厉则真残。邪固可除。真尤宜养。养之之道
无须异求。但饮食男女。节之以限。风寒暑湿。御之以时。复能实慈恕以爱人。虚中怀而
应物。念虑必为之方。举止必为之敬。如斯内外交养周备。则吾之生。不求生而生。无期寿
而寿矣。不然,摄养或少不严。则六邪乘隙竞入。诸疾交生。众害并作。则吾生之真。所与
存者有几。故圣人忧之。为揆度权衡机宜所在。示之以克邪之方。使屏之如雪污。拔刺而无
遗者以此。古人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