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述此篇。用补私阙。庶根据孔知穴。按
经识分。则孔穴亲疏。居然可见矣。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根据甄权
等所撰。为定云耳。
铜人经云。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岐伯稽
首再
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益意尽言其处。雷公问曰。禁服之言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愿闻经脉之始生。帝答曰。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
不可不通矣。



<目录>卷四\针灸门

<篇名>流注经络井荣说

属性:夫流注者。为刺法之深源。作针术之大要。是故流者。行也。注者、住也。盖流者要知
经脉
之行流也。注者、谓十二经脉各至本时。皆有虚实邪正之气注于所括之穴也。夫得时谓之开
失时谓之阖。夫开者。针之必除其病。阖者。刺之难愈其疾。可不明此二者乎。况经气内干
五脏。外应支节。针刺之道。经脉为始。若识经脉。则诸行气部分。脉之短长。血气多少。
行之逆顺。祛逐有过补虚泻实。则万举万痊。若夫经脉之源而不知。邪气所在而不辨。往往
病在阳明。反攻少阴。疾在厥阴。却和太阳。遂致贼邪未除。本气受弊。以此推之。经脉之
理不可不通也。昔圣人深虑此者。恐后人劳而少功也。广因闲暇之际。爰取前经以按旧典。
缘柯摘叶。采摭精华以明流注之幽微。庶免讨寻之倦怠。不揣荒拙。列图于后。凡我同声之
者。见其违阙。改而正之。庶行之久远而无弊焉。不亦宜乎。



<目录>卷四\针灸门

<篇名>平人气象论经隧周环

属性:经脉一周于身。内长一十六丈二尺。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
六寸
计二百七十定息。气可环周。然尽五十荣卫以一万三千五百息。则气脉都行八百一十丈。
如是则应天常度。脉气无不及太过。气象平调。故曰。平人也。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夫经气
者。
内干五脏。而外络支节。其浮气不循经者。为卫气。精专行于经隧者。为荣气。阴阳相随。
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常以平旦为纪。其脉始从中焦手太阴出。注于手阳明。上行注足阳
明。下行至 上。注大指间。与足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
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 。内注目内 。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
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手心主脉。出腋下臂。入两筋
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环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
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 上。复从 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
中。复出于手太阴。此荣气之行也。逆顺之常。荣气之行。常循其经。周身之度。一十六丈
二尺。一日一夜行八百一十丈。计五十度。周于身。卫气则不循其经焉。昼则行阳。夜行于
阴。行于阳者行诸经。行于阴者行诸脏。凡刺之道。须卫气所在。然后迎随。以明补泻。此
之谓也。黄帝内经曰。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三阳脉。以合为十二经脉也。手之三阴。从脏走
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络脉
传注。周流不息。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
手阳明注足阳明太阴。足太阴注手少阴太阳。手太阳注足太阳少阴。足少阴注手厥阴少阳。
手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其气常以平旦为纪。以漏水下百刻。昼夜行流。
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目录>卷四\针灸门

<篇名>手太阴肺之经

属性: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水谷精微。上注于肺。肺行
荣卫
故十二经脉。自此为始。所以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又高 德云。中焦。乃脐中也)
下络大肠(大肠为肺之维。故肺脉络大肠)。还循胃口(胃口。谓胃之上口。贲门之谓也)。上
膈属肺(手太阴为肺之注。故其脉上膈属于肺)。从肺系横出腋下(腋谓肩之里也)。下循 内
(为肩肘之间也)。行少阴心主之前(少阴在后。心主处中。而太阴行其前也)。下肘中(尺
泽穴分下)。循臂内上骨下廉(上骨为臂之上骨也。下廉为上骨之下廉也)。入寸口(经渠穴在
此寸口中)。上鱼(鱼谓手大指之后也。以其处如鱼之形。故曰鱼)。循鱼际(鱼际。谓手鱼之
际。有穴居此。故名曰鱼际也)。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