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二
穴。阴包二穴。五里二穴。阴廉二穴。章门二穴。期门二穴。



<目录>卷五\针灸门

<篇名>井荣俞经合部分

属性:凡人两手足各有此三阳三阴之脉。合为十二经脉。每一经中。各有井荣俞经合。皆出于
井。
入于合。经云。所出者为井。所流者为荣。所注者为俞。所行者为经。所入者为合。井者。
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藏。故言所入为合也。
故春刺井。夏刺荣。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圣人所谓。因其时而取之。以泻邪毒出
也。
井荣所属。阴井木。阳井金。阴荣火。阳荣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
合水
阳合土。昔圣人先立井荣俞经合。配象五行。则以十二经中各有子母。故刺法云。虚则补
其母。实则泻其子。假令肝自病。实则泻肝之荣。属火。是子。若虚。则补肝之合。属水。
是母。余皆仿此。若他邪相乘。阴阳偏胜。则先补其不足。后泻其有余。此为针医之大要
若深达洞明。则为上工者也。
足取膝下三阴三阳脉穴流注。手取臂下三阴三阳脉穴流注。用其针刺法遂有过补虚泻实
如其施兵伐叛也。
六十首俞穴。细而审之。各逐其藏府。井荣俞经合。常以五行定。方无一失也。以逐日
取六
十首。为井荣俞经合。足不过膝。手不过臂。当时克者谓之关。可以针。医无不愈疾也。时
刻未至者谓之阖。无能愈其疾也。
贾氏云。凡六十首者。原有二种也。有外行脉经六十首。又有内行血脉六十首。此法微
妙。
古圣人隐之。恐世人晓会。只载一说。今不传。愚自少岁。索隐井荣之法。始可着题。或曰
因何名曰六十首也。答曰。谓气血一昼夜。行过六十俞穴也。各分头首。十日一终。营运
十干。皆以五子建元日时为头是也。明广今辄将贾氏各分头首营运十干。六十首注穴之法。
集其枢要。述之。庶令览者易悉。第一包括五脏五腑。各至本时相生五度。注穴之法。第二
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刚柔相配相生注穴之法。人多只知阳干注府。阴干注藏。刺阴待阴
干。刺阳候阳时。如是者。非秘诀云。假令甲日甲戌时。胆引气出为井。甲中暗有其己。
乙中暗有其庚。故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归。夫有气则妇从夫。妇有气则夫从妇。故甲戌时
胆出气为井。脾从夫行。脾亦入血为井。如是。则一时辰之中。阴阳之经。相生所注之穴皆
有。他皆仿此。阳日气先脉外。血后脉内。阴日血先脉外。气后脉内。交贯而行于五藏六府
之中。各注井荣俞经合无休矣。或不得时。但取其原亦得。



<目录>卷五\针灸门

<篇名>十二经脉各至本时刚柔相配内行注穴

属性:十经血气。皆出于井入于合。各注井荣俞经合无休矣。或曰。脉有十二经。又因何只言
十经
其余二经不言者何。答曰。其二经者。三焦是阳气之父。心包络是阴血之母也。此二经尊
重。不系五行所摄。主受纳十经血气养育。故只言十经阴阳二脉。逐日各注井荣俞经合各五
时辰毕。则归其本。此二经亦各注井荣俞经合五穴。方知十二经遍行也。
\x三焦经\x
\x关冲\x(阳井)。液门(荣)。中渚(俞)。阳池(原)。支沟(经)。天井(合)。每日遇阳干
合处。注此六穴。如甲日甲戌时。至甲申时。为阳干合也。
\x心包经\x
\x中冲\x(阴井)。劳宫(荣)。太陵(俞)。间使(经)。曲泽(合)。每日遇阴干合处。注此
五穴
假令甲日甲戌时。胆气初出为井。己巳时脾出血为井。阴阳并行。阳日气先血后。阴日气
后血先。己巳时至己卯时为阴干合也。余干日辰。皆根据此。
连前共六十穴。合成六十首。每一穴分得一刻六十分六厘六毫六丝六忽六秒。此是一穴
之数
六十穴合成一日百刻。每一时辰相生养子五度。各注井荣俞经合五穴。昼夜十二时辰。气
血行过六十俞穴也。欲知人气所在。用五子建元日时。可见六十首是活法。根据此井荣刺病甚
妙。



<目录>卷五\针灸门

<篇名>五子元建日时歌

属性:甲己之日丙作首。乙庚之辰戊为头。丙辛便从庚上起。丁壬壬寅顺行流。戊癸甲寅定时
候。六十首法助医流。



<目录>卷五\针灸门

<篇名>五藏六府井荣俞经合

属性:甲日 甲与己合
胆。胆为井(窍阴)。小肠为荣(前谷)。胃为俞(陷谷)。胆为原(邱墟)。大肠为经(阳溪)
膀胱为合(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