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强五十壮。
治痢久下。失气劳冷。灸下腰百壮。三报。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数多尤佳。三宗
是骨(忌针)。
治泄痢赤白浊。灸足太阴五十壮。三报。
治久泄痢百治不瘥。屈肘量正当两胯脊上点讫。下量一寸。点两傍各一寸。复下量一寸

脊上合三处。一灸三十壮。灸百壮。以上一切痢皆断。亦治湿匿冷脊。上当胯点处不灸。
治大肠泄痢脓血。穴意舍灸一百壮(小儿减之)。又灸小肠俞七壮。
治下痢白如鼻涕者。灸脐下一寸。五十壮。良。即三阴交。
治脓血利不止。兼治小腹坚逆。灸幽门二穴。各三壮。
治水痢不止。食不化。刺足阳明经天枢二穴。大肠之募也。在脐两傍各二寸。针入五分
留十呼。可灸百壮。
治痢暴下如水(资生经)。穴气海。灸百壮。
卫生宝鉴云。至元乙亥。廉台三千户。四十余驻兵涟水。卑湿之地。劳役过度。饮食失
节。
至秋深。疟痢并作。月余不愈。饮食全减。形容羸瘦。乘马轿以归。时已仲冬求治于予。具
陈其由。诊得脉弦细而微。如蛛丝。身体沉重。手足寒逆。时复麻痹。皮肤痂疥。如厉风之
状。无力以动。腹痞满呕逆不止。皆寒湿为病久淹。真气衰弱。形气不足。病气亦不足。阴
阳皆不足。针经曰。阴阳皆虚。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内经曰。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十剂
云。补可去弱。以理中丸加附子。温养脾胃。散寒湿。涩可去脱。服养脏肠加附子固肠胃。
止泻利。仍灸诸穴。以并除之。经曰。府会太仓。即中腕也。先灸五十壮。以温养胃气。进
美饮。食次。灸气海百壮。生发元气。滋荣百脉。充实肌肉。复灸足三里胃之合穴。三十壮。
引阳气下交阴分。亦助气复。灸阳辅穴二七壮。接续阳气。令足胫温暖。散清温之气。追之
月余后。病气皆去。渐至平复。精神不减壮年。



<目录>卷十五\针灸门

<篇名>肠鸣

属性:治腹虚鸣(资生经)。穴不容
治腹满肠鸣。穴胃俞
治肠中常鸣。上冲于心。及治妇人。穴脐中
治肠鸣。穴太白 公孙 大肠俞 三焦俞
治腹胀肠鸣。气上冲胸。穴天枢
治心满气逆肠鸣。穴阴都
治肠鸣濯濯有如水声。穴阴交
治肠鸣相追逐。穴上廉
治肠鸣强欠。心悲气逆。穴漏谷
治肠鸣泄注。穴膺窗
治肠鸣而痛。穴陷谷 湿溜 漏谷 复溜 阳纲
治胸胁胀鸣切痛。穴太白
治肠鸣。穴三里 三间 京门 关门 三阴交 陷谷 水分 神阙 承满 温溜 三焦
俞大肠俞 胃俞 天枢
治肠鸣盈盈然。食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口干。不嗜食。胸胁支满。喘息心痛。腰痛
不得转侧。穴章门
治肠鸣气走疰痛。穴上廉
治腹胀肠鸣不便痹虚。令人不乐。身寒善太息。心悲气逆。穴商丘
治腹雷鸣。穴复溜
治肠痛雷鸣。穴督俞
治肠鸣腹胀。上气喘逆。穴承满
治食饮不下。腹中雷鸣。相逐痢下。灸承满五十壮。三焦俞。
治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痛濯濯。冬月重感于寒则泄。食不化。嗜食。身
肿。夹脐急。穴天枢
治腹中雷鸣。灸太冲。无限壮数。
治肠鸣泄注。刺下 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壮。



<目录>卷十五\针灸门

<篇名>脱肛

属性:治大人小儿脱肛(资生经)。穴百会(针二分。灸七壮。至七七壮)中极
治寒冷脱肛。历年不愈。灸翠尾骨七壮立愈。又脐中随年壮。横骨百壮。龟尾七壮。穷
骨。
治卒大便脱肛。灸顶中回发中。百壮。



<目录>卷十五\针灸门

<篇名>肠风

属性:治久冷五痔便血。及肠风泻血(资生经)。穴脊中。灸百壮。
资生经云。有人患此疾积年。一灸除根。因传此法。后观灸经。此穴疗小儿脱肛泻血。
盖岐伯灸小儿起也。后人因之。以灸大人肠风泻血尔。大人小儿之病。初不异故也。
治肠风下血。穴长强
王氏云。肠风药多不效。何耶。本草衍义曰。肠风乃肠痔。苟知其为痔而治之。无不效
矣。
若灸肠风。长强为要。血云。近李仓肠风。市医以杖量脐中。于脊骨当脐处灸即愈。因此予
为人灸肠风。皆除根(陆氏方。治下血除根)。
治肠风泻血即愈(须颠倒身。方灸得)。穴脊端穷骨(脊骨尽处)。龟尾当灸中三壮。



<目录>卷十五\针灸门

<篇名>肠

属性:治肠 疝。小腹痛(资生经)。穴中都
治肠 。穴复溜 束骨 会阳
治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