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文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真个好山!有词赋为证。赋曰: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木火方隅高积上,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2.解密

傲来国在哪?很多人读到这里,感到莫名其妙,好象《西游记》怎么有点象清代的聊斋似的,很无厘头。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子的吗?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作者吴承恩是江浙人士,他们把“安陆”读成了“傲来”,这就是“傲来”的原因。

当然我这个说法,很多人会不以为然,因为安陆的正确读音是ān lù,与傲来根本上就不搭界。傲来的读音是àolái。但是你要明白的是,在安陆本地读音的安陆的安的读音,介于er与 en之间,在安陆这里安陆的发音与安六的发音是一样的,陆与六是同音的。网络真的很神奇,一搜需要的东西就出来了,原来江浙竟然有个六安的地名。看看这个,六安,我为什么主张读六(liu)安内面有一句话:如果较真起来,六安的“六既不读陆(lu),也不读遛(liu),而是读成le,你看那些真正的老六安人,包括合肥、舒城以及安庆沿江一带,都是把六安读成le安,这是江淮官话特有的入音发声。在网上搜了一下,那么安陆的读音与英文单词aole的读音差不多。安陆本地的发音也近似如此。

所以呢,我认为傲来国就是安陆州。

历史上,明朝只有安陆府,没有安陆国,为何作者说是安陆国呢?先来看明朝的安陆府。安陆府,明代时全国三大名府之一。位于今湖北省钟祥市。安陆府多指钟祥市,与今安陆市无关。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郢州置安陆府,治所在长寿(今湖北钟祥),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安陆府何时升为安陆国了?这就与朱祐杬有关,因为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1487年7月30日)受封兴王,弘治七年九月十八日(1494年10月16日),到封地湖广安陆州(今湖北省钟祥市)就藩。

或者说更确切点与嘉靖有关。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使用时间为嘉靖元年(1522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一共使用四十五年,是明朝使用第二长的年号。嘉靖指的就是朱厚熜,或者说明世宗,下同。嘉靖做了一件事,就是追封父亲为皇帝。也许很多人认为,嘉靖这么做很荒唐。其实这件事并不荒唐。因为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朱允炆,在登基的第2年,就把父亲朱标追封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并没有人反对。所以嘉靖这么做在当时是合情合理的,只不过是嘉靖跟样学样罢了。

然而这件事,在明朝的朝野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大礼仪之争。

为何同样是追封,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我们看看网上别人的原因分析:为何嘉靖追封父亲为皇帝闹出大礼议,朱允炆追封朱标却无人反对内面列举的原因:

原因1:朱标是朱元璋亲封的皇太子,而兴献王只是一个藩王。从大明开国,到英年早逝,朱标当了整整25年太子。朱标22岁那年,朱元璋下令,今后大小政事都先由朱标处理,然后上报给他,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这么多年来,朱元璋的朝堂,和朱标的东宫,用的都是同一套班底。朱元璋信赖的大臣们,大多兼任东宫职务。朱元璋甚至在马皇后的祭文中说,他曾经打算等朱标再成熟一点,就提前传位给他,而自己退居后宫,和马皇后一起颐养天年,25年来,朱标的地位一直稳如泰山,可以说是明朝的“副皇帝”。要不是他英年早逝,让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明朝的第二任皇帝肯定是他。这样一个皇太子,在儿子登基之后被追尊为皇帝,是合情合理的,大臣们也很难找到反对的理由。嘉靖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就不一样了。他是明宪宗的第4个儿子,是明孝宗的异母弟弟,明武宗的叔叔。他在12岁那年被封为兴王,而这个时候,明孝宗已经当了两年太子了,他们之间的君臣名分早定。明孝宗登基之后,他便按照明朝的祖制,到封地安陆州就藩。他的儿子被选定为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他已经去世两年了。可以说兴献王自始至终都只是一个皇子,一个藩王,和皇位没什么关系。也没有履行过储君的职责。更没有为大明王朝做出过什么突出的贡献。仅仅因为他的儿子当了皇帝,他也要被追尊为皇帝,和那些真正的皇帝享受同一待遇,说服力是不够的,有很多人都不服气。

原因2:朱允炆继位的法理没有争议,而嘉靖继位的法理有争议

朱允炆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来源于朱标,这是毫无疑问的。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是朱元璋亲封的太子,属于大宗。朱标去世之后,无论是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适子死则立适孙”,还是根据皇明祖训及大明律的继承顺序,皇位都应该在朱标这一脉传承。朱允炆正是因为是朱标的儿子,才被立为皇太孙,才能继承皇位。而他继承的皇位,原本也该是朱标的。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追封朱标为皇帝,没有任何问题。他如果不追封朱标,大臣们可能还要指责他不孝呢。

而嘉靖皇帝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来源,是有争议的。嘉靖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皇城的藩王,之所以能继承皇位,是因为明武宗的遗诏: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辞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可是,如何解释这份遗诏,如何解释嘉靖继位的法理,嘉靖本人和大臣却产生了分歧。大臣们认为,嘉靖继位,属于小宗入继大宗。那么按照规矩,嘉靖继承的就是他伯伯明孝宗的皇位,应该过继给明孝宗当嗣子。这也是为什么,嘉靖进京的时候,大臣们要求他按照皇太子的礼仪从东安门进城,而不能按照天子的礼仪走中门,在大臣们眼里,嘉靖是先到京城当明孝宗的太子,再以太子身份登基为帝的。而根据儒家的礼法,过继之后,嘉靖礼法上的父亲就是明孝宗,而不是他的生父兴献王了。理论上,兴献王和他从此没有亲缘关系。既然没有亲缘关系了,嘉靖怎么还可以追尊兴献王为皇帝呢?这是不合规矩的。

原因3:大礼议的本质,是争夺朝堂权力。大礼议表面上是名分之争,但实际上是权力之争。文官们虽然注重法理和名分问题,但还不至于单纯为皇帝能不能管自己的亲爹叫爹这么一件事,纷纷丢官、丢性命。他们争的,不仅仅是皇帝的爹到底是谁,还有朝堂之上的话语权。在嘉靖登基之前,明武宗朱厚照当了16年皇帝。在传统文官眼里,朱厚照是一个离经叛道的皇帝。他重用宦官,住在豹房,常常离京御驾亲征,简直和他们心目中的圣君是反着来的。而这些文官心目中的圣君,是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明孝宗性情温和,尊重官员。在明孝宗一朝,文官的话语权非常大,不像在朱厚照一朝,朱厚照基本上不怎么尊重文官的意见。当朱厚照去世之后,嘉靖登基,文官们非常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像明孝宗一样的皇帝。他们为新皇帝拟定的年号,是“绍治”,意思是继承弘治。弘治,正是明孝宗的年号。年轻的皇帝拒绝了。他为自己选了“嘉靖”这个名号。这是嘉靖和文官们第一次产生理念上的分歧,为“大礼议”埋下了伏笔。

大礼议,表面上是讨论皇帝到底能不能管自己亲爹叫爹,实际上,是关于朝廷话语权的争夺。如果文官们赢了,嘉靖承认自己是因为过继给明孝宗,才能够继承皇位,他就应该继承明孝宗的遗志,当一个像明孝宗一样的皇帝。而嘉靖要过继给明孝宗才能继位,也就意味着,他并不被承认为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他不是因为继承顺位而登基,而是大臣们选择他作为明孝宗的嗣子,他才能登基。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便有了拥立之功,从此在皇帝面前说话都更有分量了。而如果嘉靖坚决不承认自己是明孝宗的嗣子,坚称按照明朝的继承制,他本来就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文官们的拥立之功就没了。他们在皇帝面前的话语权也就小了,很难让皇帝按照他们的理念行事。这才是大礼议中,嘉靖和文官们的最大分歧所在。他们争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分,而是话语权,是朝堂之上的权力。

我觉得这个分析得比较全面,所以引用。一句话说完,大臣们竟然敢跟皇帝争权,特别是跟嘉靖争权,也是没谁了。我也一直在说,大圣真的不是徒有虚名的,若大圣真的没有什么本事,为何老祖与女娲要一直把他留在身边?想都想得到的事情。女娲给老祖可不只是生了四个儿子,但有最能力的却是这四位。这点想都想得到的。所以呢,大臣们与嘉靖较劲,后果可想而知。女娲的最大优点就是能生,女娲造人是出了名的。女娲如其说是到处寻找老祖,不如说是害怕老祖。假装寻找罢了。若真跟老祖在一起,不知又会生出多少崽来。老祖真不是闹着玩的,女娲能生也不是徒有虚名的。

既然朱祐杬是皇帝,那作者用傲来国三个字,就名正言顺了。傲来国三个字,一下就概括了嘉靖执政的27年,直至45年。当然了,仅凭读音相近,就推断傲来国就是安陆州有点牵强。不过这个不要紧,作者继续往下在写,所以我们可以接着看。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这八个字,很多人估计无法理解。因为作者后面还有对这八个字的解释。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威宁瑶海是何意?宁是陵的意思,威宁就是威陵。瑶海是何意?《列子·周穆王》:“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瑶池是神话中昆仑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住的地方,又指美池,多指宫苑中的池。这两个意思合在一起,就是指的朱祐杬与嘉靖的母亲的合葬墓明显陵。

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作者为何要用西王母的瑶池?西为金,在数字上为4。水1 火2 木3 金4 土5。而朱佑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4为金为西。而朱佑杬为兴王,所以用西王母来说明这个墓是嘉靖的母亲的墓。威宁瑶海就是暗指的明显陵。

势镇汪洋是何意?把汪洋的水去掉,就剩下一个王,与一个王下面出头。这与朱祐杬的墓被从下面移至上面有关。在中国历代帝陵中,明显陵是唯一的“一陵两冢”建制。明显陵建有两座宝城的原因,其一,是打开地宫时,发现地宫渗水了,嘉靖皇帝决定增建地宫,也就是后宝城。其二,是为了妥善安葬父母。前地宫,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是兴献王朱祐杬死后按藩王规制所建。后地宫,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嘉靖南巡到钟祥时,是其为父母亲钦定的新玄宫及后宝城。两座宝城之间以瑶台相连,构成一个相互关连的整体,形成了“一陵两冢”的特殊格局,所以前后两座地宫是相差20年修建的。作者用势镇汪洋,威宁瑶海,把明显陵重建说的一清楚。

当然了,这样说,还是有人不信。那就继续往下看。木火方隅是何意?木,朱祐杬属木,火,朱厚熜属火,方隅,两个四边形组合在一起不就是个8字吗?明显陵转一圈就是一个8字形的。当地人传说,在明显陵转一圈8字能发财。我也试过,去转了一圈,还真的发了点小财。嘿嘿。这也是解得太细了,这么解真不知解到猴年马月。更多的细节你们去解吧。

下面再来解一点。你若仔细阅读,你会发现,作者写了银山,又写了林中,又写了青松,你不觉得奇怪吗?再仔细看看,反过来读,那不就是写的松林山吗?明显陵就在钟祥的松林山。作者把松林山陷藏在这段的描述中了。解到这里,再来看第一句,盘古开天辟地,那在明代指的就是朱元璋开国了,三皇五帝后,是不是就是第九个皇帝了?而朱祐樘就是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 -1505年6月8日 ),明朝第九位皇帝(1487年9月22日 -1505年6月8日 在位),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生母为宫人纪氏(孝穆纪太后)。

嘉靖不认朱祐樘,而立自已的父亲为皇帝,所以朱佑杬亦是第九位皇帝。这与后面作者写的孙悟空排位第十位是相呼应的。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这个悟字就是在第十位的。而作者后面写的: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东是木,西是金,南是火,北是水,盘古是土。朱元璋开国后,把自已的子孙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起名的,顺序你们去研究。而这个单表东胜神洲,指的就是这个“木”。联系前后的分析,这一段写的就是朱佑杬及其明显陵。

把这些关键点研究清楚后,作者写的这段的意思就很明显了。再看这一段,你是否有不一样的感觉?

看解密真的是很枯燥乏味的啊,我解密真的没有时间去顾及你的感受的。不过越解密,越觉得《西游记》这个名著,真的是多方位的,让你研究不完。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十几个字,写了一段中华远古的历史。老祖的脑袋内真的不知道装了多少沧桑。让人叹为观止。就写这么多吧,总不能所有的事我一个人干完的,解得差不多就行了。


3.探讨

1.这段写的是明显陵。明显陵是没有当过皇帝的人的皇陵。

2.明显陵引发了大礼议,从而改变了中华儒学的走向。中华儒学由以前的随心所欲解释礼,到嘉靖的棍棒加持下,终于让知识分子屁股破后脑壳也开窍了: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才管用。什么叫知行合一?我简单给你解释一下,你若不知行合一,嘉靖就会让你屁股开花,脑袋搬家,就这么简单明了。我说的这个意思,就是当时中华文明文化已经在发生了转变了。嘉靖成就了中华文明文化的转变成功。

3.作者是赞赏嘉靖的作法的。很明显作者正面描写了明显陵。

4.作者当时应该意识到了,嘉靖的这些行动,会深远地影响到中华文明文化的发展方向。所以作者把嘉靖的形象描绘得非常正面。这应该是与当时的文化人的想法是相反的。

5.正因为作者的评价与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想法相反,所以作者的写作极其小心谨慎,隐诲难懂,让很多人看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