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文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你看他一个个:

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邷么儿;跑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八蜡;参老天,拜菩萨;扯葛藤,编草帓;捉虱子,咬又掐;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压的压;扯的扯,拉的拉,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


2.解密

由于钟祥远离北京(当时应叫燕京)。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边解边学,没有办法。很多东西并不太懂。见谅。

这段写的是猴子的生活。读了《西游记》的读者,很多人一直不知道,这只猴子是公猴还是母猴?先来看一段:一般说来,雌猴的性情温和,彼此之间能和谐相处。但雄猴却十分好斗,正所谓“泼猴”,即使是一个群体的成员,有时也经常为一点小事而找茬打群架,两群相遇时则更容易上演恶斗。

从上面猴的习性来看,作者在《西游记》内多次说孙悟空是“泼猴”。即然是“泼猴”,当然是公猴了。再看孙悟空好斗的性格,作者已经说明白了,孙悟空是公猴。

在儒学篇来看,朱厚熜是个好玩耍的活泼的小孩。即指聪明伶俐。

朱厚熜从小身体就不太好。所以保命是其父对他的最大希望。从文中来看,小时侯朱厚熜是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一直在玩。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这一段就说的很明白,朱厚熜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没有受到任何的管制。按照常理,王子应该知书达理。但从作者的描述来看,朱厚熜根本就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而是一直在玩耍。不仅是玩耍,还玩的很野,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这段说明,他一直在与一些小伙伴,玩的不见天日,有时甚至是夜不归宿。可见朱厚熜在童年,根本上就没有读书。与山野小孩并没有什么两样。

这里有几种小孩玩的游戏:抛弹子,邷么儿;跑沙窝,砌宝塔。因为钟祥在湖北,所以这些游戏湖北人是比较熟悉的。

抛弹子。就是玩的一种玻璃珠,一般是两个人或三个人玩。找一块比较平整的地方,一个小孩一个玻璃珠。用无名指把玻璃球固定住,大姆指放在玻璃珠底部,用力把玻璃珠弹出,越远越好,近了别人就会很容易碰到玻璃珠,一旦碰到,这个玻璃珠就是别人的。另一小孩用手指把玻璃球抛出去碰前面一个人的玻璃珠,撞上为赢,这个玻璃珠就归这个小孩的了。如果没有玻璃球,用圆石子或者树上的果子亦行,木球亦可以。如果没有撞上,就该轮换到前面的小孩来撞对方的弹子。如此进行下去,直到撞上为止,分出胜负。

邷么儿。就是玩猫儿。意思就是躲猫猫。就是一群小孩先划拳,赢的这个小孩先跑,躲到别的小孩找不到的地方。别的小孩把眼晴用手蒙着,估计那小孩躲好后,然后喊1,2,3去寻找。谁找到了谁就是下一个躲藏的小孩,反复这样玩下去,直到玩累了为止。

跑沙窝是另一种游戏。这是在地上挖一排小洞,一般是九个洞,内面放上相同的楝树的果子,一般是九颗,若小孩不愿意放多,那多少由他们定。为何选楝树的果子?因为楝树的青青的果子,圆圆的非常好看,在湖北这种树也特别多,一摘一串。但这果子不能吃,有小毒。所以很多小孩把这个东西摘下来玩。玩法是随机抓一个坑的子,依次往别的坑里放,把最后一颗楝树子落下的坑的子,全部拿出来,依次再往后面循环放。一人玩一把。九个洞,排成五排。因为九个洞是单数,所以最前面的一排的洞是在最中间,其余的洞是并排在两边。若最后一颗是落在最中间的洞内,这个洞的子就都是玩家的,可以全部抓起归自已所有。这样一直玩下去,就能把洞内的楝树子全拿出来。最后谁得到的楝树子多谁就赢。

砌宝塔。就是跳房。就是在地上画一个象宝塔的的几层格子。第一层是个正方形,第二层、第三层亦是一个正方形,第四层是两个并列的正方形,第五层是一个正方形,第六层又是两个并列的正方形,第七层均是一个正方形。因为总共有七层,可以称为七层宝塔。但有九个正方形,也可以称为九品莲台。玩法是用一个瓦片或者瓷片,一般用瓷片,放在第一层的方框中,不能压线。然后单脚跳,用脚去推动瓷片,推到第二层的方格中。每次只能进一格,每一格都要推到,一直到顶点的第七层。然后把瓦片或瓷片从顶顶拿到手中,返回也是单脚跳。若遇到双格,两脚可以落地。这个过程不能踩到线,踩到线就算输。也不能推过了界,推过界也算输。这个方形格由玩的的小孩一起画。大孩子画的大一些,增加难度,小一点的小孩画的小一些。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游戏。

赶蜻蜓。就是捉蜻蜓。湖北这里有一种红色的蜻蜓,很好看,也有点笨,比较好捉。小孩都喜欢捉这种蜻蜓。捉蜻蜓时要蹑手蹑脚,慢慢靠近,用手慢慢捉住蜻蜓的尾巴,然后装在网兜子中。若速度过快,蜻蜓受到惊吓就飞走了。小孩中捉蜻蜓的高手,才能捉到好看的蜻蜓。捉到晴蜓后,在它的尾巴上拴根细线,让它在天上飞,小孩就跟在后面跑着玩。捉不到晴蜓的小孩,气脑了就赶飞蜻蜓泄愤。

扑八蜡。指的是捉蝗虫,八蜡指的就是蝗虫。但是湖北这里一般是不会出现蝗虫的。而有一种虫子就是蚂蚱。这个蚂蚱也是蝗总科的昆虫,与蝗虫的样子很象,在湖北叫蜇母。这个蚂蚱跳的很高很快,所以小孩喜欢捕捉它,捉到后用细线拴着它的腰,看着它到处乱跳。正因为小孩喜欢捕捉,所以集市上总有人用草扎蚂蚱卖给小孩玩。

参老天,拜菩萨; 这些应该是当地的一些赶集与庙会。一般遇到节日,就会有一些文艺表演。在集市上与庙会中,小孩是最喜欢场所,因为在集市中,往往有小孩喜欢吃的与喜欢玩的小物件。当然了,庙会就会有参老天,拜菩萨的传统节目。

扯葛藤,编草帓。葛藤就是葛的藤。结合着后一句看,就是用草藤扎一个圈,戴在头上。这个一般是在夏天,小孩们的一种玩法。

捉虱子,咬又掐;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压的压;扯的扯,拉的拉,这是猴子的一些行为。作者写这些,一方面在写猴子,一方面在写朱厚熜。小孩在一起,玩得好时相互是比较亲密的,有时也经常打架。作者写这些的意思是,朱厚熜小时侯的生活并非在书斋中度过的,而是在山野中度过的。朱厚熜出生后,与一般的小孩一样,过着幸福的童年生活。

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任他顽,说明这个朱厚熜还是个孩子王。随洗濯,湖北的小孩从小就喜欢在水中游泳,这些小孩一般都是光着身子,随时下水游泳。所以很多父母,都在小孩身上涂点锅灰,若掉了说明下水游泳了,家长就会打屁股。从上面的描述来看,朱厚熜的父亲朱佑杬对他的要求不高,只要健康地活着就行。

为何朱佑杬不太在意培养朱厚熜,也不指望他有什么出息,放任不管。原因是什么?这里作者也说明了原因:“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因为长子去世,加上长女又去世,让朱佑杬心里胆寒不已。山中无甲子,这个山指的是松林山,而松林山就是朱佑杬的代称。无甲子就是指的长子岳怀王朱厚熙,兴王妃蒋氏所出,生于弘治十三年六月十二日(1500年7月7日),生后五日(1500年7月12日)而殇。因为此子只出生了五天就去世了,五天按天干地支来看,就是在甲子之时。无甲子就是指的朱厚熙的早夭。而寒尽不知年则是指朱佑杬的长女常宁公主,生于弘治十四年十月十六日(1501年11月26日),兴王妃蒋氏所出,卒于弘治十七年四月二日(1504年4月16日),此女是冬月所生,夏日来临时去世,所以叫寒出生而寒尽卒。不知年是指只活了3年多。而在朱厚熜出生后,后来还有一个姐姐,就是次女善化公主,生于弘治十六年六月二十八日(1503年7月21日),兴王侧妃王氏所出,卒于正德七年五月初一日(1512年5月15日)。也只活了九年不到。一个父亲遭遇这样的不幸的话,那他对子女的唯一要求就是活下去,别的不会太在意的。加上朱厚熜并非体格强壮,而是从小身体就不好,这更让朱佑杬不敢管他。只要他能健康地活着,就是最大的希望。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朱佑杬是知晓朱厚熜有可能当皇帝的,估计他对这事并不在意。不然他会好好培养朱厚熜的。可能的情况是,他作为藩王,看透了皇家的事情,加上自已身体也不好,所以从作者的描述来看,朱佑杬对皇家的事漠不关心。对自已的儿子也没有给他添加任何压力。从菩提祖师对孙悟空下山的冷漠态度来看,也说明了这一点。

作者写嘉靖的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与幸福,也从另一方面衬托了这个未来的少年皇帝的一生是辛苦的。


3.探讨

1.朱厚熜的童年生活是幸福的,无拘无束的。其父对他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健康地活着就行了。

2.童年的嘉靖并没有意识到他会荣登九五之尊,或者说这对一个小孩而言,根本上就是个伪命题。他的天性在童年时发挥到了极致。

3.这样一位自由自在的人,登上皇位后,是不会受当时的旧礼制的约束的。由于在童年时野惯了,所以在登上皇位后,他也不受当时复杂的封建礼制的约束,也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觉得不对,棍棒伺侯,对于他而言,这再正常不过了。

4.正因为嘉靖的棍棒,一路棒,却改变了中华文明儒学的走向。人们得出来了一个非常实在的理念,原来礼是打出来的。这也应验了一句成语,快刀斩乱麻。

5.从朱厚熜当皇帝的四十五年来看,他动不动就要弃皇位回老家钟祥,不想当皇帝,可见他对老家是非常眷念的,对儿时生活的无忧无虑记忆深刻。从这点看,什么是幸福?不是高官厚禄,也不是金银满怀,而是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生活只有童年才有的。

6.从大礼议来看,当时中华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是混乱的,是自私自利的,完全忘记了天下为公的道理。朱允炆封朱标就可以,到了朱厚熜封朱佑杬就不行。这明显的是双标。说明当时的儒是腐败的,急需拨乱反正。而朱厚熜正好没有受旧儒的污染,所以他成功地把儒拉回了天道。

7.中华儒生的最大毛病就是得理不饶人。这个道理那个道理一大堆,谁也说不过他。但是他们忘了,天性与天道才是最重要的。理是你脑壳内想的东西,而道才是自然的东西。执道而行最重要,理是为道服务的。中华文明文化是道为一理为二的,理处于从属的地位。明朝的儒生似乎不懂这个大道理。等嘉靖把他们的屁股打得皮开肉绽时,估计他们也在痛苦之中想通了这个道理。

8.现代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一些专家,也有这个毛病。满嘴的胡说八道,看似很有道理,其实是不符合天道的。这些人最需要的,是嘉靖的棍棒法,让他们屁股开花,他们啥天道都懂了。

9.中华文明文化的最大特点是道行天下,易行天下。这是儒道两家的根本。道家执道而行,儒家执易而行。若不懂易,可以问道,若不懂道,可以问易。两家同源同根,所以并没有分歧可言。至于佛家,本来就在与中华文明文化融合贯通,根本就不存在问题的。若融合不了,根本不可能在中华大地上存活。

10.现代科技发展之初,好象与中华文明格格不入。但是当现代科技发展至信息科技之时,中华人突然发现,原来科学搞的是易学。兜兜转转还是回到原点,真是叹为观止。可以预见的未来,科学会与易学无缝链接与融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毫无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