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文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

真个是: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2.解密

在儒学篇中,这段是一个谜语。先来解这个谜语,这个谜语解开后,这段的意思就出来了。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一本书,这本书就是《明伦大典》。

明与大在这段已经是明文了,所以无须到处找,一眼就能看出来。而伦字在哪?就是天花乱坠,花之天为艹,若坠则为化。而坠之乱则为天地乱,人不可能乱 。阝在上为天,土在下为地。坠之乱则为人。合起来则是伦。而典字在哪?开明二字合为一字则为并,而明字开则为日与月。皈之意就是颠倒的意思。这个典字,就是颠倒写之并,加上颠倒之日、月。所以呢,作者在这里的一个暗扣就是《明伦大典》,当你把这个暗扣解开后,这一段的意思就很清楚了,这一段讲的就是《明伦大典》。

解到这里,顺便解一下《西游记》的作者是谁。作者写作不会不留自已的姓名的,但他会隐藏起来。那么作者姓什么?这个“西”字,其实就是下口上天,故为“呉”,所以呢,你可以叫它《西游记》,亦可以叫它《吴游记》。为何我这样说,因为作者有这个爱好。上段的字谜就是一例。

那么,作者的名字在哪?在第二十九回 第二十九回 脱难江流来国土 承恩八戒转山林,这个名字就是承恩。

在这一回,他还说了他的三次不弟。写得比较心酸,也让人忍俊不禁。

乃于十三年前八月十五日良夜佳辰,蒙父王恩旨着各宫排宴,赏玩月华,共乐清霄盛会。正欢娱之间,不觉一阵香风,闪出个金睛蓝面青发魔王,将女擒住,驾祥光,直带至半野山中无人处,难分难辨,被妖倚强,霸占为妻。

这是写的他在嘉靖十三年八月十五的一次考试。结果如何?是以无奈捱了一十三年,产下两个妖儿,尽是妖魔之种。论此真是败坏人伦,有伤风化,不当传书玷辱;但恐女死之后,不显分明。

产下两个妖儿,意思是满肚子的学问,结果生下了两个妖儿,说明两次不弟。作者后面说的意思是,本来水平不行,不当传书玷辱。但是作者是不服气的,后面说的意思是,若就此罢了,不就把满肚子的学问荒废了吗?论此真是败坏人伦,说明作者对此事是很内疚的。毕竟这事是其父安排的,蒙父王恩旨就是这个意思,但他几次都没有考中。

十三年,又捱了一十三年。说明又参加了一次考试。应该是明嘉靖二十六年。但嘉靖时期是三年一考,所以是嘉靖一十六年。多了十年,而这十年,则是第一次考试的时间,明嘉靖十年参加的第一次考试。为何是两次不弟?因为这次考试是明嘉靖十三年八月十五的一次考试。第三次考试的结果与第一次一样,所以合写在一起。作者都不好意思说了。

而这个脱难江流来国土 承恩八戒转山林的意思,江流就是唐僧,唐僧是阿弥陀佛转世。意思是我把佛法传遍国土,但是呢我本人象猪一样名落深山老林。这里也透露出为何作者要把释佛定为猪八戒的原因。传道这事,没有谁愿意干这件事的,也没有责任干这件事的。但是都是于心不忍才传道的。不干是本分,干是缘份。若无血缘亲情,谁也不愿意干这种吃亏不讨好的事的。“恩将恩报人间少,反把恩慈变作仇。下水救人终有失,三思行事却无忧。”

所以呢,《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无疑。

这里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当年老祖与大圣生活在同一时期,但无缘得见。这也说明,世宗当世的父亲朱佑杬,不是老祖。阴阳轮转,相遇极难。只是老祖知晓大圣,但大圣不知老祖。

解就解完整吧,吴承恩是男人,为何要把自已写成个女人?因为这个唐僧是女娲转世。唐僧是男的,老祖就把自已写成女的,表明他们是夫妻。正欢娱之间,不觉一阵香风,闪出个金睛蓝面青发魔王,将女擒住,驾祥光,直带至半野山中无人处,难分难辨,被妖倚强,霸占为妻。这个金,指的就是女娲。若不是女娲,老祖也不至于在下界受苦。这个香风,说明是指的地上的女人,这个祥云,则是指天上的女人。当然除了说女娲外,这个蓝面青发,蓝则是指天,青发则是指紫光,青为木。从此可以看出,紫光与紫霞把老祖逼成啥样子了?由此可见一斑。老祖用了半野山中无人处,难分难辨,被妖倚强。说明他并不想这样,但被逼无奈。天上事人间事事事难办。菩提心妖魔心心心永隔。好自为之吧,自心不悟,没有人能帮得到你,一切靠自已。

当然了,作者写作时一再强调,一切事都是自找的,怪不了别人。老祖之所以造成今天的局面,完全是自已造成的。他应该怪不上他的两个女人的。他这么写,完全是一种调侃罢了。放屁响扯椅子呀。这是那位大仙如此粗鲁,传这句话来呀?记录在案,还看你们乱传话不?在我写作时,你若动念,我便知晓。这就是灵感的威力。

解到这里,就把后面的一句也解了。无生了性玄,性无生则为心,心玄就是心愿了。玄为元,与原同音。故为愿。诚理即成为了最实在的道理,为天下人的行为指引。中华的祖宗之学,在明代最盛。刘基说:“天者,众物之共父也。神仙,人也,亦子之一也。能超乎其群,而不能超乎其父也。夫如是,而后元气得以长为之主;不然,则非天矣。”明初已把理学伦理思想推到神化和神圣化的时期。而《明伦大典》的出现,则把孝推至无上之境地。《明伦大典》与后面的心愿,意思就很清楚了。《明伦大典》是至诚之理,《明伦大典》成,了却了世宗的心愿。

下面再来看看《明伦大典》成就的过程。

找到了一篇杨艳秋的明世宗朝官修《明伦大典》述论,比较详细地讲述了这个《明伦大典》成就的过程。原文在链接中。现摘抄如下:

随着“大礼议”的进行,嘉靖三年(1524)末开始,一批书史纂修活动逐渐展开,除却嘉靖四年三月至五年六月纂成的《献皇帝实录》之外,还有《大礼奏议》、《大礼集议》、《大礼纂要》、《大礼要略》、《大礼全书》、《明伦大典》等紧扣议礼而进行的系列礼书编纂,展现出了朝内政争与官方史学之间的特殊联系。

方献夫所纂汇编名为《大礼奏议》,一卷为奏议,载录张、桂等五人奏疏。二卷为会议,为礼官集议,世宗诏下礼部刊行。

或许是受到《大礼奏议》编纂的启示,不久,世宗即命礼部尚书席书编纂《大礼集议》。

《大礼奏议》纂辑过程中,学士张璁等又建议依《春秋》编年法,系以年月,始于正德十六年迄于嘉靖四年,大书其纲,细书其目,开附已意于下,席书乃因此纂为《大礼纂要》。嘉靖四年十二月辛丑闰十二月,颁布天下。因诏:“大礼已定,自今有假言陈奏者,必罪不宥。”

《大礼集议》颁布后,由于奏疏收录的限制,引起了一些赞成世宗议礼而奏疏未收入官员的不满。上林苑监右监丞何渊在嘉靖四年建议为兴献帝立世室,引发世室之议,其奏疏却被席书视为偏陋,未被收入《大礼集议》。嘉靖五年十二月,何渊奏请将世庙议行礼仪如修正尊号,按照《大礼集议》的凡例续编刊布,以纂辑《大礼全书》,在其中收入自己历年所进章奏。又陈言,席书排斥异己,对自己先后所上诸疏,多阻格不覆。世宗认为“议定世庙实与尊号相同”,诏内阁草敕,命儒臣纂成《全书》,并命令缴回先前所颁行的《大礼集议》。

世宗敕谕费宏等曰:“朕自继承大统即位以来,朝夕之间,惟我皇考、皇母尊亲未定,命诸礼官考详大礼,辄引后世继祠之说,名实不称,废坏纲常,尚赖天赐良哲正直之士,力赞朕一人正厥大伦,尊尊亲亲各当其宜,位号已定,庙祀已成,岂可无一《全书》以示后世,虽前命礼官席书纂成《集议》,其中或有未备,朕心慊焉。”希望纂修各官“勉尽忠爱,深体朕心,上稽古人之训,近削弊陋之说,参酌诸臣奏论,汇为《全书》,前《集议》所编,不得更改,可略加润色,以成永久不刊之典。”卷72,嘉靖六年正月庚子。

嘉靖六年六月,《大礼全书》初稿六册呈览,世宗留览数日后,敕谕内阁,欲将《大礼全书》更名为《明伦大典》,敕曰:朕复思斯礼也,不但行于今日,实系乎万世法。欲使明人伦,正纪纲,所关匪轻,若以《大礼全书》四字题之,似为未善,朕欲名之曰《明伦大典》,未知可否,卿等便会璁、萼议可否来闻。

这表明,世宗对这部著作的期望不仅仅是要昭示当代,还要以此贻鉴将来。他希望要达到的目的是向天下后人表明,“大礼”之议是维护纲常伦理之举动。张璁在回奏中对“明伦”二字的意义进行了阐发,认为三代之教皆所以明人伦也,明太祖设学校以教天下,太学名彝伦,府州县学名明伦,正是祖述尧舜之意。极力赞扬世宗对《大礼全书》名称的改动,称:“《明伦大典》提纲挈领,开示顽慝,诚可为万世法也,夫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尧舜之主其复见于今日矣。”

嘉靖七年六月初一日,《明伦大典》最终完成,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杨一清等拜表进呈,世宗附亲制序文,命宣付史馆,刊布天下。

嘉靖朝《明伦大典》的编纂,将政治伦理与修史活动完全附庸于最高统治者的利益,并且运用到极致。

杨一清与礼部尚书方献夫等上言,“《大典》一书,乃一代典礼,万古纲常所系,凡内外官属师生均宜颁给”。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详情,请点击链接看原文。

从上面可以看出,明伦大典的重要性:一代典礼,万古纲常所系。

把明伦大典搞清楚了以后,再来解这段的意思就很简单了。

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明伦大典》乃一代典礼,万古纲常所系。

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麈尾: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后古人清谈时必执麈尾,相沿成习,为名流雅器,不谈时,亦常执在手。《明伦大典》谈的是珠玉,《明伦大典》之诚理响彻九天。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明伦大典》是集儒释道三家之精华于一身的大典。

看来作者对《明伦大典》是推崇倍至的。《明伦大典》是人伦之典范之作。

现代人不可理解,但作者就是这么写的,我就这么解。个人感觉吧,作者对嘉靖的喜爱,竟直是达到了放个屁都是香的程度。这也佐证了我说的作者写的是三乾阳,证据明显是在这里。当然证据不止这一个,在解密过程中明显的感觉得出来。《西游记》可是千古绝唱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古已验之,后估计亦无来者。作者用心良苦,对修身与齐家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的这种观点,对于现时的社会,亦具有积极的意义。其实在五百年后,人们并没有什么变化的。虽然现在的婚姻很乱,但对于子女,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喜爱。当然了,子女对于父母那就两说了。君不见幼稚园门父母多,养老院前子女少。应该是没说错的。象嘉靖这样一片孝心的人,真的不多。

作者在《西游记》内,推荐了道家之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儒家之《明伦大典》;佛家之《多心经》。当然,佛家的《多心经》直接明文写在书中,为无上之经典。这三本书,是《西游记》的核心,亦称三乾阳。


3.探讨

1.这一段的字谜让很多人迷惑不解,比如开明一字,网上很多人解来解去,但解不出作者真实之意。还有无生了性玄,若不能把《明伦大典》解开,这一句真是玄之又玄,让人摸不着头脑。

2.《明伦大典》成书过程比较曲折,历时四年,费了世宗及大臣们的不少心血。

3.《明伦大典》一出,朱佑杬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无人能撼动了。这有助于世宗及其后代的皇权的稳固。

4.老祖对人道是持有戒心的。原因是第一次的全军覆灭,让他心惊胆寒。这种覆灭,是后代不听教诲,无脑冲进了死灵谷。因为后代认为他们比老祖懂的更多。现在亦有这种趋势。趋势一旦形成,想逆转是不可能的。当然只是一种趋势,结果出现并不在眼前,也不必杞人忧天。不过你记住,老祖三次不中,说明很多事他亦是无能为力的。我这不是黑老祖,是事实摆在那里,无法更改。至于如何逃出生天,《西游记》内写的明明白白。别指望宗教了,因为第一次的全军覆灭,只有老祖一人逃出升天,连女娲都没有逃出升天的。这是她的一个污点。很多话我是不敢说的,因为人心不可测。能先走就先走,走了就不要下来了,下来了也没用。人的肉体在现时的科技下,已经是个毫无安全保障的状况了。除非你眼瞎心也瞎,你才不懂我说的话。

5.可控是有个极限的,当突破了极限,一切都将不可控。人的欲望突破了可控的极限,一切将失控。到那时,不要指望老祖能控制得住,因为他自已都控制不住自已了,如何能控制别人?这个极限就是正法时期与末法时期的交接处。

6.末法时期之初是可控的,末法时期之末是不可控的。越往后走,人类越容易生存,但越容易不可控。因为限制人类为所欲为的因素越来越少,所以会失控。这时的人类,必须内心强大,自我约束。这也是我为何要努力解开《西游记》的原因。《西游记》的核心是心学。末法时期的最大标志是人伦的自然毁灭与重建的不可能。结果是处于混沌状态而失去了秩序。最后被分清别浊一网打尽。只有少数秉持本心的人能逃出生天。所以我的解密,只为少数人,不为大多数人。目的是为人类留下返回的火种。你若看到,是你的缘份。

7.人类的毁灭,不是因为战争,而是因为无尽的为所欲为,耗散了人类有限的精力,导致人类整个群体不能生育而毁灭的。肉体不存,结果人类不复存在。人类是先毁灭人伦,再毁灭肉体的。人类毁灭,不等于宇宙毁灭。宇宙间的灵魂,还是该咋玩就咋玩。人类若不能觉醒,就只有毁灭一条路。而觉醒只有修行一条路。想整体觉醒不可能的,因为弥勒下世时的情形释佛已经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灵魂只能一劫一劫的成就,不可能一劫就完成的。一劫就是一生一灭。灭是寂灭,并非有人能存活下来。寂灭后有漫长的等待,才开始另一劫。生灭是个最基本的原理。我们在现在这一劫,我们在劫必须逃,你我都在劫,毫无疑问。

8.失去了肉体的灵魂,再也返回不了天庭。因为整体的灵魂的灵能已经突破把控肉体的最低能量限制,灵魂无法驾驭肉体,而陷入到了再也无法轮回与生存的境地。我说的是整体,而不仅仅是个体。弥勒下界时是什么情形?众生仍然不信,漫骂、诽谤、横天扫地,信者反遭充发关狱之苦。

9.据我所知,天庭现在在捞人。捞一个是一个。我的任务是解密,别的我管不着。随口一说,信不信由你。但你要相信一点,趋势一旦形成,是没有任何灵有能力改变的。记住我说的这句话就可以了。你若想回归,把修行当成你的生活方式,形成回归的趋势,一旦趋势形成,就不可能逆转,你就能成功。我希望我中华人能在中华文明文化的指引下第一个成功逃出生天。能逃多少是多少。因为我是个中国人。

10.这个讨论是不是有点过了?你若觉得我是在危言耸听,你只当我是在放屁得了。不惹事是我的底线。不过呢,我给你吃个定心丸,弥勒下界时都能修行成功,老祖到达宇宙边缘都能返回。现在的你开始起修当然不晚了。为何那么多的灵沉入死灵谷?原因是他们失心疯。你不觉得现在的人,有失心疯的苗头吗?仔细观察每一个人,你会有你的结论。我感觉吧,世间的这些人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干?反正我是想不明白的。你若是个智者,你应该能允许我讨论一下人类的未来。你若是个失心疯,我们无话可说,我得防着你一点,离你远一点,你也给我滚远点。我只是讨论一下而已,讨论不会有对错。我的结论也不是正确的,你别信我。为何我让你不信宗教?因为很多教徒把宗教的警告与指引当成了承诺。没有承诺,这承诺是没有灵能给你兑现的,一切靠自已。中华三大教原教主死活不肯下界,你觉得他们的承诺能兑现吗?没有这个可能的。天圣与大圣也会走的,他们随着老祖的离去,他们也得走的,因为他们是孝子。女娲走不走,这是她的自由。我这里没办法猜测。不要相信她有何妙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