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文

  孙悟空在旁闻听,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忽被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祖师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悟空道:“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祖师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


2.解密

孙悟空在旁闻听,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这个说的是《大礼奏议》。

以下是以杨艳秋:明世宗朝官修《明伦大典》述论为蓝本的解。有个内行的人作依仗,解起来就轻松多了。明世宗朝官修《明伦大典》述论中讲到了编写《明伦大典》的开始。嘉靖三年十二月七日,屡次以病请辞,赋闲在家的翰林院侍讲学士方献夫将自己与张璁、桂萼、霍韬等五人所上议礼奏疏汇辑成册,始以礼官之初议,终以近日之会章,编成上、下二卷上呈世宗。他在奏书中言明编纂意图说:“大礼之议,仰赖圣明独断,大伦已明,但礼意尚微,国是靡定,彼心悦诚服者固有,而腹诽巷议者犹多。盖缘臣等之议,尚未播之于人,虽朝端达士未睹其说之始终,即闾阎小民何知夫事之曲折。臣为是纂补学士张璁等五臣所奏,首以礼官之初议,终以近日之会章,编成上、下二卷,冀得刊布天下,使观者具之颠末,而是非自见,不必家喻户晓而圣孝光四海,传后世矣。”

方献夫所纂汇编名为《大礼奏议》,一卷为奏议,载录张、桂等五人奏疏。二卷为会议,为礼官集议,世宗诏下礼部刊行。虽然此事由方献夫开始,背后却是世宗在推动。

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个说的是《大礼集议》,因为《大礼集议》是世宗一手推动的。

或许是受到《大礼奏议》编纂的启示,不久,世宗即命礼部尚书席书编纂《大礼集议》。席书受命后,先确定了收录人员范围和收录奏疏的时限。《大礼集议》仍然收录支持世宗的议礼诸臣所上奏疏,但扩编了收录的范围。席书、张璁、方献夫、桂萼、霍韬等首倡大礼的五人所上奏疏被作为正取,礼科右给事中熊浃、南京刑部郎中黄宗明、都察院经历黄结、通政司经历金述、监生陈云章、儒士张少连及楚王、枣阳王等宗室六人为附取。后来,席书又奏请收入锦衣百户聂能达、昌平致仕教谕王阶的奏疏,收录的时限为嘉靖三年二月张璁、桂萼赴京师以前,此后则不取,其意在杜绝“望风希旨,有所觊觎”之辈。同时建议者,监生何渊、主事王国光、同知马时中、巡捡房浚等人的上疏,因“言或未纯,义多未正”,亦不在收录之列。

忽被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这个说的是《大礼全书》。

《大礼集议》颁布后,由于奏疏收录的限制,引起了一些赞成世宗议礼而奏疏未收入官员的不满。上林苑监右监丞何渊在嘉靖四年建议为兴献帝立世室,引发世室之议,其奏疏却被席书视为偏陋,未被收入《大礼集议》。世宗认为“议定世庙实与尊号相同”,诏内阁草敕,命儒臣纂成《全书》,并命令缴回先前所颁行的《大礼集议》。嘉靖六年一月二十二日,世宗颁诏,开馆纂修《大礼全书》。

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这个讲的是《明伦大典》。

嘉靖六年六月,《大礼全书》初稿六册呈览,世宗留览数日后,敕谕内阁,欲将《大礼全书》更名为《明伦大典》,敕曰:朕复思斯礼也,不但行于今日,实系乎万世法。欲使明人伦,正纪纲,所关匪轻,若以《大礼全书》四字题之,似为未善,朕欲名之曰《明伦大典》,未知可否,卿等便会璁、萼议可否来闻。这表明,世宗对这部著作的期望不仅仅是要昭示当代,还要以此贻鉴将来。他希望要达到的目的是向天下后人表明,“大礼”之议是维护纲常伦理之举动。

听到老师父妙音处,这个妙音,就是《明伦大典》,因为在儒学篇,祖师讲的就是《明伦大典》。当然了,在道学篇与佛学篇会有另外的含义。心的一体三面,就在如此。人心不只有是与非两面,还有复杂交错的另一面。而这个儒学篇,就是复杂交错的一面。所以儒学最难解。复杂交错的这一面,道存在于何处?事实。

很多中华儒者,并不懂儒学原理的。比如天地设位,易行乎其中这个最基本的原理,来自于何处?来自于周易参同契。【周易参同契】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这是何意?用一个现代你听得懂的话来讲这件事吧。比如电脑有硬件与软件。硬件重且不能活动,故定为地,而软件则轻且能运行,定为天。这个就是天地设位。要想这台电脑能正常工作,必须要软硬件都能正常运转。这个就是天地设位,而易则是这种硬件与软件的配合让阴爻阳爻能正常运转,就是易行乎其间。易行乎其间有要求吗?当然有了。若这个硬件与软件能正常运转,则符合要求。若不能正常运转,则不符合要求,比如出现乱码蓝屏等现象就是不符合要求。所有的运行,就是阴爻阳爻运行,这个结果就是事实。这个过程中,出现一爻的错误,结果就会出现变化。出现正常需要的结果,需要很多条件才能达成。达成不能达成,是天地设位的事,与使用者无关。而玩电脑的人需要的,就是达成自已的目标。若没有目标,管它正不正常?与玩家有关系吗?这目标,就是儒学的目标。儒学是什么?就是要达成我们需要的结果。这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实现我们的目标。儒学实现不了我们的目标,是没有用的。若实现了我们的目标,则有用。

天地设位,人无法更改。因为这超出了我们能力范围。但易运行出的事实,我们能选择,达成我们的目标。儒学的作用就在于此。有些人打开电脑,毫无目标,把所有的软件全运行起来,结果就宕机了。这种人就是傻逼。而智者则能按自已的目标,熟练地去运行相应的软件,完成自已的任务。这种人就是儒者。儒者就是智者。

我们所处的环境,天地运转是正常的,这就给予了我们儒者的生存空间。若天地运转不正常,一切白搭。比如火星上,有儒学吗?人都不存在,哪来的儒者?没有儒者,哪来的儒学?

而这种软件的运行,则是阴爻阳爻交错完成的。这个阴爻阳爻的交错就是易,就是道。因为这是实际的运行,所以是事实。这就是道存在于事实之中这个原理。儒者第一要务,是把自已的目标,放在事实之中。否则你就是个火星儒者。

人就存在于这样的环境中:人存在于天地之间,在阴爻阳爻的交错中生存。这是人无法改变。但儒学却能让人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环境。若罔顾事实,胡搞瞎搞一通,那不是儒者,那是傻逼,比如一开机就把所有的软件都运行起来的人。能称得上儒者的,就是考量与计算各种事实,审时度势,作出正确的选择,或接近正确的选择,达成我们所愿。儒者以智者居之,不与傻逼为伍。这就是儒学原理。达不成所愿是常态,而达成所愿是非常态。因为易不按我们的意志在运行。所以古时能把握易的智者甚少,而愚者众多。现时因为科技的发达,儒者则是普遍的存在。

现时的有些专家,罔顾事实,胡言乱语,还要冒充智者。这就很搞笑了。你本来是个傻逼,还充什么儒者啊?竟直是不可理喻。做儒者的第一步,就是尊重道,尊重客观规律与事实,把自已的目标选择,放在天地之间。把握易之运行状况,达成我们所愿。当然了,儒者虽有千条计,但达不成目标很正常,因为客观事实不由我们掌控,客观事实就是道。达不成目标就是失败。失败不可怕,胜败乃常事。但不知反省则不是儒者,反省是为了成功。

作者为何对嘉靖赞赏有加?因为嘉靖的第一步做对了,他尊重了客观事实,达到了作为儒者的第一步要求。随着事情的进展,嘉靖实现了自已的目标。有人认为是因为嘉靖有权,所以成功。这是不对的,武宗亦有权,但他没有成功。杨廷和有权,他失败了。张璁无权,他亦成功了。儒的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而不只是权力。而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在于审时度势,利用易运行的力量。嘉靖的成功是他努力的结果,但是却离不开天地的设位,易的运行。否则亦很难成功。审时度势,这个势,就是易的运行结果,即事实。

儒学的很多原理是正确的。比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这是正确的,因为君比臣权力要大,父比子经验要丰富。但前提条件是这个君得是智者,这个父得是智者。如果这个君是昏君,这个父是愚父,若以这种君父为纲,不是找死吗?儒的所有原理,必须建立在最基本原理之下才能成立的。那就是易。儒离开了智,啥也不是。

这事很复杂,我也说不清的。研究儒学之原理,亦不是我的能力所能及的,随口一说而已。但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是宇宙运行的最基本的原理。也是儒学的最基本的原理。这点必须懂的。周易么,儒学的。儒者不得不知。若无天地设位,易行乎其中,是没有儒学的,这点儒者不得不知。要想研究清楚儒学的原理,是儒者的事,我能力有限,能把解密完成就不错了。别对我要求过高,否则等着挨骂。

天地设位,易行乎其中这个最基本的原理现代有用吗?这个原理现代不是没用,而是常用。现在啥时代了,这都不懂啊?

从这一解来看,世宗抓住了《大礼奏议》这个势,乘势而完成了《明伦大典》,完成了他的心愿。你说嘉靖不是儒者,你信吗?你说嘉靖有权,能为所欲为,为何要经历七年?一天完成不更爽吗?权是与势相连的。儒学是现实主义的一门学问,并非空中楼阁。懦儒的产生,不怪儒学,因为懦儒只有一招,一味的投降,随波逐流而已,所以懦儒无用。而儒者是智者,能在复杂的事实环境中,不折不挠,达成所愿,掌握主动权。所以儒者是智者。

回到解密。以上之解,是按当时的情形进行对应的解。《西游记》以心解为主,用心情表示了这个过程与曲折,而不是以记事来解。《西游记》是记事吗?作者的记事,与真实的唐僧取经的事实相距十万八千里的。

祖师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这个明显的是在问时间。这个问的是《明伦大典》成书的时间。

悟空道:“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这个说的是《明伦大典》成书于嘉靖七年。

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这个就不解了,前面已经解过了。若反复地解,解的人累,看的人也累。

这个桃,同“祧”,这个树,则是指的朱佑樘原来的祠祀。也就是说,世宗已祠祀了七次了。所以是嘉靖七年。这个祀祠,后面还会解到的,在这里提一嘴。

祖师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这个烂的反意词是美。而孙悟空是美猴王。所以这句的意思很明显,这七年的祠祀,世宗心里是不爽的。因为没有顺他的意。


3.探讨

1.这段讲的是《明伦大典》的成书过程。从《大礼奏议》始,在世宗及群臣的推动下,直至嘉靖七年六月,大功告成。

2.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未被收录,引起大臣们的不满。世宗作了及时调整。从这点上来看,方向对了,大臣们是积极支持的。人伦作为人类的一种客观存在,嘉靖做的是对的,推动的方向也是对的。

3.嘉靖的视野比大臣们的视野更广阔。由《大礼全书》更名为《明伦大典》,明显地得到了突破与升华。

4.桃同“祧”,作者后面还有具体的描述,这里先作个预告。

5.《明伦大典》是正人伦之作。假的毕竟是假的,真的毕竟是真的。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知识分子弯弯绕比较多,运用得也纯熟。但是把自已都绕进去了就可怕了。这对现时的知识分子亦有现实的意义。

6.在复杂交错的人心社会,想做成一件事是很难的,要考虑各方面的问题。世宗的考量的是实现他的理想,而不仅仅是利益。世宗真是少年老成,能在众大臣面前,做成这么多的事,实属不易。武宗则不行,他只有逃避这一招。武宗若没有杨廷和,不知会乱成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