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各异也。月者,善义兵也。溃例月,叛例时。
  ○蔡溃,户内反,下及注同。重,直用反。恶蔡,乌路反,下“恶其专”并六年注同。
  [疏]“溃者何”。
  ○解云:侵者浅辞,溃者深辞,二者并书,故执不知问。
  ○“国曰溃”。
  ○解云:即此及文三年春正月“沈溃”之属是也。
  ○“邑曰叛”。
  ○解云:即襄二十六年“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定十三年“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冬,晋荀寅”等,“入于朝歌以叛”之属是也。
  ○注“月者,善义兵”。
  ○解云:正以侵伐例时故也。
  ○注“溃例月”。
  ○解云:即此经书正月,文三年“沈溃”书正月是也。成九年经云“庚申,莒溃”,彼注云“日者,录责中国无信,同盟不能相救,至为夷狄所溃”是也。
  ○注“叛例时”。
  ○解云:即晋赵鞅书秋,荀寅书冬之属是也。

  遂伐楚,次于陉。其言次于陉何?据召陵侵楚不言次,来盟不言陉。
  ○陉,音刑。召陵,上照反,下文同。
  [疏]注“据召”至“言次”。
  ○解云:即定四年“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巳下“于召陵,侵楚”是也。
  ○注“来盟不言陉”。
  ○解云:即下文夏“楚屈完来盟于召陵”是也。

  有俟也。孰俟?俟屈完也。时楚强大,卒暴征之,则多伤士众。桓公先犯其与国,临蔡,蔡溃,兵精威行,乃推以伐楚,楚惧,然后使屈完来受盟,脩臣子之职,不顿兵血刃,以文德优柔服之,故详录其止次待之,善其重爱民命,生事有渐,故敏则有功。
  ○屈,居勿反。卒,寸忽反。
  [疏]注“善其”至“有功”。
  ○解云:言“上事有渐”者,即先犯于蔡,乃遂伐楚是也。言敏则有功者,敏,审也。言举事敏审则有成功矣。

  夏,许男新臣卒。不言卒师者,桓公师无危。不月者,为下盟,去月方见大信。
  ○为,于伪反,下“为桓公”同。去,起吕反。见,贤遍反。
  [疏]注“不言”至“无危”。
  ○解云:决成十三年“曹伯庐卒于师”之属,皆以其有危,故言于师矣。
  ○注“不月”至“大信”。解云:正以庄二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然则许与曹等,而不月者,若会盟之例,大信者时,若不去月,恐其盟不为大信故也。

  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屈完者何?楚大夫也。何以不称使?据陈侯使袁侨如会。
  ○侨,其骄反,一本作“骄”,音同。
  [疏]“屈完者何”。
  ○解云:欲言楚子,经不书爵;欲言大夫,文不言使,故执不知问。
  ○注“据陈”至“如会”。
  ○解云:即襄三年“六月,公会单子、晋侯”巳下,“同盟于鸡泽。陈侯使袁侨如会”是也。

  尊屈完也。曷为尊屈完?据陈侯使袁侨如会,不尊之。以当桓公也。增倍使若得其君,以醇霸德,成王事也。
  [疏]注“增倍”至“其君”。
  ○解云:倍,读如陪益之陪矣。
  ○注“以醇”至“事也”。
  ○解云:即下传云“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怗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其言盟于师,盟于召陵何?据戊寅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不举会与地。
  [疏]注“据戊寅”至“与地”。
  ○解云:在襄三年夏也。彼经不言陈袁侨来盟于会,盟于鸡泽,与此异,故难之。

  师在召陵也。时喜得屈完来服於陉,即退次召陵,与之盟,故言盟于师,盟于召陵。师在召陵,则曷为再言盟?据齐侯使国佐如师,已酉,及国佐盟于袁娄,俱从地,不再言盟。
  [疏]注“据齐”至“言盟”。解云:在成二年秋。言俱从地者,谓国佐从晋于袁娄也。喜服楚也。孔子曰:“书之重,辞之复,呜呼!不可不察,其中必有美者焉。”
  ○重,直用反,又直容反。之复,扶又反,年末“乃复”同,又音福。

  [疏]注“孔子曰”至“美者焉”。
  ○解云:《春秋说》文。

  何言乎喜服楚?据服蔡无喜文。
  [疏]注“据服蔡无喜文”。解云:即上“侵蔡,蔡溃”是也。

  楚有王者则后服,桓公行霸,至是乃服楚。无王者则先叛。桓公不脩其师,先叛盟是也。
  [疏]注“桓公”至“是也”。
  ○解云:即下经云“八月,公至自伐楚”,传云“楚巳服矣,何以致伐?楚叛盟也”,彼注云“为桓公不脩其师,而执涛涂故也”者是。

  夷狄也,而亟病中国。数侵灭中国。
  ○亟,去冀反。数,音朔。
  [疏]注“数侵灭中国”。
  ○解云:即庄二十八年“秋,荆伐郑”者,是其数侵中国之文。其数灭中国者,即灭邓、穀之属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