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得专封也。
  [疏]注“称侯”至“百里”。解云:知天子将娶於纪者,正以下八年冬,遂“逆王后于纪”;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之文也。知其元非大国者,正以隐二年“纪子伯、莒、子、盟于密”,伯子并称之,故知此侯非本爵也,知非暂得褒赏而已。而知封之百里者,正以自今以后桓称侯故也,即下六年夏,“公会纪侯于成”;十三年春,“公会纪侯、郑伯”之属是也。
  ○注“月者”至“孝敬”。
  ○解云:凡朝例时,以其尊而不臣,故书月,令与朝异。
  ○注“盖以”至“封也”。
  ○解云:此欲道诸侯不得专封,是以不取于大夫以下,即文四年“夏,逆妇姜于齐,略之也”,彼注云“贱非所以奉宗庙,故略之”是也。

  蔡侯、郑伯会于邓。离不言会,此其言会何?据齐侯、郑伯如纪。二国会曰离,二人议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道不同,不能决事,定是非,立善恶,不足采取,故谓之离会。
  [疏]注“据齐”至“离会”。
  ○解云:五年“齐侯、郑伯如纪”,当时纪不与会,是以齐侯郑伯为离会也,但离不言会,故变言如矣。

  盖邓与会尔。时因邓都得与邓会,自三国以上言会者,重其少从多也,能决事,定是非,立善恶。《尚书》曰“三人议,则从二人之言”,盖取诸此。
  ○与会,音预。
  [疏]注“尚书”至“之言”。解云:《洪范》文。

  九月,入杞。
  公及戎盟于唐。不日者,戎怨隐不反国,善桓能自复,翕然相亲信。
  冬,公至自唐。致者,君子疾贤者失其所,不肖者反以相亲荣,故与隐相违也。明前隐与戎盟,虽不信,犹可安也。今桓与戎盟,虽信,犹可危也:所以深抑小人也。凡致者,臣子喜其君父脱危而至。
  [疏]注“故与隐相违也”。
  ○解云:即隐二年“秋,八月,公及戎盟于唐”,不书致故也。
  ○注“明前”至“安也”。
  ○解云:隐公之盟书日,故言不信也。不书致,故言犹可安。
  ○注“今桓”至“而至”。
  ○解云:不日故为信,书致故言危也。

  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无王者,以见桓公无王而行也。二年有王者,见始也。十年有王者,数之终也。十八年有王者,桓公之终也,明终始有王,桓公无之尔。不就元年见始者,未无王也。二月非周之正月,所以复去之者,明《春秋》之道,亦通於三王,非主假周以为汉制而已。
  ○嬴,音盈。以见,贤遍反,下并年末“以见”同。复,扶又反,下同。去,起吕反。
  [疏]注“二年”至“始也”。
  ○解云:即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是也。
  ○注“十年”至“终也”。
  ○解云:即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是。
  ○注“十八年”至“终也”。
  ○解云:即十八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是也。
  ○注“不就”至“始者”。
  ○解云:元年春王正月初即位之时,自知巳篡,战惧畏讨,未敢无王,是以《春秋》於正月之际,不得见始,须臾之后,还复为恶,擅自天子之田,俄然无惮,故至二年正月言王以见始。
  ○注“二月”至“三王”。
  ○解云:即七年“二月,己亥,焚咸丘”,十有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云云,十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来求车”之属是也。

  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胥命者何?相命也。胥,相也。时盟不歃血,但以命相誓。
  ○歃,本又作“歃”,所洽反,又所甲反。
  [疏]“胥命者何”。
  ○解云:《春秋》上下,更无胥命之文,故执不知问。
  ○注“时盟”至“相誓”。
  ○解云:亦相誓敕,但不歃血而已,故谓之盟也。

  何言乎相命?据盟亦相命,不道也。近正也。以不言盟也。
  ○近正,附近之近,下及注同。
  [疏]“近正也”。
  ○解云:古者不盟而言近正,虽不歃血,口虽誓敕,不若古者结言而退,故言近正而已。

  此其为近正奈何?古者不盟,结言而退。善其近正,似於古而不相背,故书以拨乱也。
  ○背,音佩。
  六月,公会纪侯于盛。
  ○盛,音成。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既者何?尽也。光明灭尽也。是后楚灭穀、邓,上僣称王,故尢甚也。楚灭穀、邓不书者,后治夷狄。
  [疏]“既者何”。
  ○解云:与例不同,故执不知问。
  ○注“是后楚灭邓穀”。
  ○解云:即下七年“夏,穀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传云“皆何以名?失地之君也”是也。
  ○注“上僣称王”。
  ○解云:《春秋说》云“桓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