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遣智,
  此言既明分天道以後,見蕩蕩分明,即廖支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冥於天道,是之謂含光藏暉,滅進匿端,內既得之鈴固守之,使冥其心而無心,冥其身而無身。日證道之人也。
  證虛應,
  凡守一之元,身中空虛,即天道入身。《西昇經》云:人能虛空元為,非欲於道道自歸之,是名歸道之人。虛元應效如響應聲,如影隨形也。若然者,又資虛卻其身,空卻其心。《西昇經》曰:身之虛而萬物至,心之尤而和氣歸。當證之時,心不著物而凝其思,是之謂內抱和淡,心冥元神也。
  應元從,
  天道應效,無所從來。證之者,不知所然而然,自然矣。夫虛元之為應也,元神虛,覺虛即與天道之氣通。心與道通者,得之矣。老君設元為之教,教人修道即是空其心也。空其心者,可謂心與道冥矣。夫為道空心虛身耳,心虛即天道降於心中,天道降即元神靈,元神靈即通於天道。若然者,一切元礙,元所不通也。內自知之,非可說而明矣。
  心乃通,通於一,萬事畢。
  老君告文始先生曰:子能知一萬事畢矣。而況元神通於一者耶元神通於一者,是守一之元,積功煉形,形與虛無自然無形道氣合為一體,即萬事畢矣。若通於一之身,遍滿虛空,能包容千億,世界悉在大身之中,變為小身,細如微塵,小身之中,又能容納千億世界,神通至此,始云萬事畢矣,可謂道人也。
  一為根,
  一者,天地之根,神仙之源,萬物之母。天得之清,地得之寧,萬物得之而生,人得之而靈。靈即元神通於天道矣。一者,本是大道,神仙根也。
  事為門。
  得一之元者,守太上心印也。太上心印者,事也。事者,是守一之門耳。世人縱能明一之根,若不得入守一之門,即元無門可入。不入其門,亦不明五千文字。《西昇經》一云:一天地清靜,皆守一也。是亦由門而入。故曰:事元事,味元味。若然者,事歸於一矣,存於守一身中者矣。
  事歸一,一常存。
  此兩句,言皆生於一,歸於一。一者,生死之根,生化之源。唯有太上心印,獨為守一之門,得一之元。一入人身,人身常存。存即存矣,要得積功,方可神仙度世也。
  存莫有,假言守。
  夫守太上心印之事,假言守神耳,非有心於守神也。夫守太上者,不欲有心,又不欲元心,但常凝然,以全正氣,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感通元神,元神即冥於天道矣。故《內景經》云:虛元寂寂空中素,使形如是勿令污。行息翱翔入天路。
  守虛無,自長久。
  此云天道,只在守虛守無而已。雖云假言守虛,守無之道,先虛其身,身使如睛空之狀。勿令食氣所污,是不言不食,不窺不視,可謂守虛極也。又須空無其心,守一人心。喻如人眼,根相似,但有微塵入眼,眼即不安。小事入心,心則動亂。要而言之,空無其心,其心如澄一盞濁泥,汁澄之,不可得清,若也濁時不禁一撓,守一人心難清其神,易濁其神,氣正如澄,盆水也,若常能虛,為身元為,心道常歸於身中矣。夫天氣常存人腹中者,自然神仙矣。神仙長存,可與天同壽矣。
  玄珠心鏡註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