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乘之君無備,必有千乘之,家在其側,以徙其威而傾其國。是以姦臣蕃息,主道衰亡。是故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羣臣之大富,君主之敗也。將相之管主而隆國家,此君人者所外也。君當疏外斥遠之。萬物莫如身之至貴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勢之隆也#15,此四美者不求諸外,不請於人,議之而得之矣。故曰人主不能用其富,則終於外也。既不能用富,臣則竊之。此君人者之所識也。
  昔者紂之亡,周之卑,皆從諸侯之博大也。殷諸侯文王,周諸侯秦襄王。晉之分也,趙、魏、韓也。齊之奪也,陳恆弒簡公。皆以羣臣之大富也。夫燕、宋之所以弒其君者,皆以類也。故上比之殷、周,中比之燕、宋,莫不從此術也。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盡之以法,臣雖有貴賤,同以法也。質之以備,謂薄其賞賜也,臣貧則易制。故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謂威淫。淫,散也。社稷將危,國家偏威。君威散,臣威成,故曰偏。是故大臣之祿雖大,不得藉威城市。市,眾所聚,恐其乘眾而生心也。黨與雖眾,不得臣士卒。故人臣處國無私朝,謂臣自私朝。居軍無私交,其府庫不得私貸於家,不欲令其樹福也。此明君之所以禁其邪。是故不得四從,四鄰之國為私交。不載奇兵,非傳非遽,載奇兵革,罪死不赦。此明君之所以備不虞者也。
  主道第五
  道者,萬物之始,物從道生,故曰始。是非之紀也。是非因道彰,故曰紀。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得其始,其源可知也。治紀以知善敗之端。得其紀,其端可知也。故虛靜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有言者自為名,有事者自為形,形名參同,君乃無事焉,歸之其情。故曰:君無見其所欲,君見其所欲,臣自將雕琢;臣因欲雕琢以稱之。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臣將自表異。君見其意,臣因其意以稱之。故曰: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好惡不形,臣無所效,則戒而自備。故有智而不以慮,使萬物知其處。有行而不以賢,觀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羣臣盡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君智則臣智自明。去賢而有功,去君賢則臣事以功。去勇而有強。去君勇則臣武自強。羣臣守職,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謂習常。故曰:寂乎其無位而處,浮乎莫得其所。明君無為於上,羣臣竦懼於下。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故君不窮於智。用臣智,故智不窮。賢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窮於能。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故君不窮於名。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君雖不賢,為賢臣之師。不智而為智者正。為臣之正。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君取臣勞,以為己功。此之謂賢主之經也。經,常法也。
  道在不可見,君道必使臣不可見也。用在不可知。虛靜無事,以闇見疵。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知其言以往,勿變勿更,以參合閱焉。官有一人,勿令通言,則萬物皆盡。各令守職,勿使相通。情既相猜,則自盡矣。函掩其跡,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謹執其柄而固握之。絕其能望,破其意,毋使人欲之。執柄固,則人意望絕也。不謹其閉,不固其門,虎乃將存。權柄不固,則篡國之虎因而存矣。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賊乃將生。弒其主,代其所,人莫不與,故謂之虎。處其主之側,為姦臣,聞其主之忒,故謂之賊。散其黨,收其餘,閉其門,奪其輔,國乃無虎。大不可量,深不可測,同合刑名,審驗法式,擅為者誅,國乃無賊。是故人主有五壅:臣閉其主曰壅,臣制財利曰壅,臣擅行令曰壅,臣得行義曰壅,臣得樹人曰壅。臣閉其主則主失位,臣制財利則主失德,臣擅行令則主失制,臣得行義則主失名,臣得樹人則主失黨。此人主之所以獨擅也,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
  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不自操事而知拙與巧,不自計慮而知福與咎。是以不言而善應,不約而善增。言已應則執其契,事已增則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賞罰之所生也。故羣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以事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誅。明君之道,臣不陳言而不當。是故明君之行賞也,曖乎如時雨,百姓利其澤。其行罰也,畏乎如雷霆,神聖不能解也。故明君無偷賞,無赦罰。賞偷則功臣墮其業,赦罪則姦人易為非。是故誠有功則雖疏賤必賞,誠有過則雖近愛必誅。近愛必誅,則疏賤者不怠,而近愛者不驕也。
  韓非子卷之一竟
  #1張榜本有『以逆攻順者亡』六字,據補。
  #2趙用賢本『禓』作『禓』,據改。
  #3依上句句式,此處脫『率天下西面以與秦為難』十字,據俞樾校補。
  #4張榜本、趙用賢本『可』作『河』,據改。
  #5凌瀛初本無『強』字,當衍,據刪。
  #6張榜本『能』作『難』,注文亦作難,據改。
  #7此字上脫『以』字,據陳奇猷本補。
  #8此處脫『天下』二字,據陳奇猷說補。
  #9據文意,此『忘』字當作『亡』,故改。
  #10趙用賢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