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今遺跡猶存。
  《魏夫人傳》曰:赤城丹山洞周三百里,有日月仗根,三辰之光照洞中。《五岳圖》云:此山在會稽羅江,其西北有赤城。按《茅君傳》云:霍林司命治赤城丹山玉洞之府。齊永明中,忽有大羣鴿從西北來,下集霍門溪,溪谷填塞,彌漫數里,多所踏籍。狀如為物所驚,一夕還飛向西北,計是赤城上都泉湖中物也。羅浮山山洞周五百里、真誥呼為層城。葛洪交州遠停此解化。
  《茅君傳》曰:句曲山洞周一百五十里,秦時名為句金之壇。漢時三茅君得道,來治此山。
  《五符》曰:林屋山周四百里,一名苞山,在太湖中。下有洞,潛通五岳,號天后別宮。夏禹治水,平後藏五符於此。吴王闔閭使龍威丈人入山所得是也。
  《真誥》云:包山下有石室銀房,方圓百里。又有白芝隱泉,泉水紫色。
  又曰:城玉山洞周三千里,周司命先在恆山中。太玄玉女語令往西城師王君,於是往焉,即此山也。
  又曰:厚載之中,有洞天三十六所。又八海中,諸山亦有洞宮。或方千里、五百里,非三十六洞天之例也。五岳名山皆有洞宮,或三十里二十里,並舍神仙,又非小天之數也。
  《名山記》曰:岳洞方百里,在終南太一閒。或名桂陽宮,多諸靈異。王屋山洞周迴萬里,名曰小有清虛天。按《王君內傳》云:在河內沁水縣界,濟水所出之源也。北有太行,東南有北郁嵩山,內洞天口,日月星辰,雲氣草木,萬類無異矣。宮闕相映,金玉鏤飾,皆地仙所處,即清虛王君所居也。
  《真誥》云:此諸天所謂陽臺也,諸得道者皆詣焉。委羽山在海中,司馬季主所處也。
  又曰:括蒼山洞周三百里,東岳佐命也,在會稽東南,群帝之所遊。山多神異,又有縉雲堂,孤峰直聳,巖嶺秀傑,特冠群山。山中茅玄嶺獨高處,有司命埋丹砂六千斤,深二丈,盤石填上。其山左右泉皆小赤色,人飲之壽。茅山天帝壇石正當洞天之中央,玄窗之上也。昔東海青童君乘風飛輪車,按行洞天,曾來於此。
  劉向《列仙傳》曰:赤松子,神農時雨師,服水玉。至崑崙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隨風雨上下,仙去。
  又曰:渥佺槐山,採藥父也,好食松實,體生毛,目方瞳,能飛行。
  又曰:廣成子,古仙也,居崆峒山石室中。黃帝聞而造焉,問其道要,廣成子曰:帝治天下,雲不待族而飛,草木不待黃而落,何足語至道?黃帝退居三日,順風再拜。廣成子曰:至道之精,杳杳冥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靖必清。吾將去無窮之門,遊無極之野。
  又曰:白石先生者,中黃道人弟子也。常煮白石為根,因就白石山居,亦食脯飲酒食穀。日行三四百里,容貌不衰。
  又曰:黃山君者,脩彭祖之術,百餘歲有少容。彭祖去,乃追論其言為經。
  又曰:《上清六甲經》曰:宋玄德,周宣時人也。服六甲靈飛符,得真靈之道,止嵩高山。
  又曰:李意期,蜀人也,世常見之。衍道行於人,於蜀城角穴土居之。當劉備欲東伐昊,報關羽之怨,使迎意期到,甚重之。問其伐吴,不苔,而求紙畫兵馬器仗萬數,乃一一裂壞之。又畫一尊官,掘地埋之,乃徑去。備不悅。後果為吳所破,大敗,十餘萬眾纔數百人還,器甲軍資略盡。備患怒病,終於永安宮。意期少言,人有所問,不對。蜀中人有憂患,往問之,曰:吉凶自有常候,但占其顏色慘悅耳?後入琅琊山,不復出。
  又曰:封君達,隴西人,服黃連五十年餘。入烏鼠山中,服練百餘歲,往來故里。常騎青牛施藥愈病人,惟呼青牛道士。居人問積年,後入虎丘山,仙去。
  又曰:王仲都,西漢人也。少修道德孝文,以積寒之日,令仲都單衣載四馬於上林昆明,環水而馳。御者原衣狐裘而寒慄垂死,仲都色曾不變,體和氣溢如焰。及盛暑,圍以烈火,體亦不汗。後不知所之。
  又曰:有稷丘公者,太山下道士也。漢武帝東巡狩至泰山,稷丘公乃冠章甫衣黃,擁琴來迎。上曰:陛下勿上也,恐傷足。帝必欲上,及數里,果如言,但諱之。故但祠而還,為稷丘公立祠,復百戶使奉承之也。
  又曰:戴孟本姓燕,名濟,字仲微,漢明帝時人。入華山及武當山,受裴君玉佩金璫經及受石精金光符。復有太微黃書,能周旋名山。
  又曰:左慈,字元放,廬江人也。明五經,通星氣,見漢祚衰微,乃學道精思於天柱山,得石室中九丹金液經,是太清中經法也。師李仲甫。又葛玄師於慈,曹操聞而召之,問學道之由。慈不苔,操怒,欲規殺之。乃為置酒,俄失慈。建安末渡江,尋山入洞,在小括山,顏色甚好。
  又曰:王遙,字伯遼,鄱陽人也。頗行治病,皆愈。遙有筐長數寸,一弟子姓錢,隨遙十數年,未嘗見開之。夕,天雨晦冥,遙使錢以九節杖負此篋,將錢出行,所道非所曾經。度行十數里,登一小山,入石室中。先有二人,遙見既至取篋發之,中有五舌竹簧三枚。三人各鼓一簧,良久,復內篋中,辭石室中人。及還家,着奮葛單衣及自負竹篋而去,遂不復還。後三十,弟子見遙在馬蹄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