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更少,蓋地仙也。
  又曰:陳子皇,濟陰人也,得餌術方,服之絕穀。初,年七十餘,衰老。及服餌,反少。在民閒積年,入霍山去。
  又曰:葛洪,字稚川,琅邪人。不好榮爵,閉門卻掃。尚神仙道術,未嘗交遊。於餘杭山見何多道、郭文舉,目擊而已,各無所言。從祖玄,昊時學道得成,以其煉丹術授弟子鄭隱,字思遠,洪就隱學,悉得其法。
  《道學傳》曰:鮑靚,字太玄,以太興元年八月二十日步道上京。行達龍山,見前有一少年,姿容整茂,徒行甚,而去殊疾。說垂名馬,密逐數里,終不能及,意甚異之。及問曰:視君似有道者。少年答曰:我中山陰長生也。
  又曰:介像,字元則,會稽人也。學通五經,能屬文。後學道,聞有《還丹經》,周疑天下,求之不得。其師乃入山精思,遇一人授以《還丹經》,告曰:得此便仙,勿復他為也。乃辭歸。像嘗往弟子駱延雅舍帷下,平牀中,有諸生論左氏義不平,像傍聞為辨正。諸生知非常人,密表薦於昊主。像欲去,吴主詔至武昌,甚尊異之,稱為介君。為賜第供帳,黃金千斤。像後告病,须臾便死。詔葬之,為立廟。先生時躬祭,常有白鶴集座上,徘徊而去。
  又曰:李根,字子側,許昌人也。昔往壽春吴太文家,弟子知根有道術,窮竊視其器,見《素書》一卷,自記學道,服藥時日。又太文說根自瞳子方,根乃地仙耳。
  又曰;伯山甫者,雍州人也。入華山中二百年,不到人家,即言人先世以來善惡功過,有如臨見。又知方來吉凶。
  又曰:劉政,沛人也,高才博物,尋考異聞。茍勝己,雖隸奴必師事之,求養生之術餌丹,年四百餘歲。
  又曰:王烈,字長休邯鄲人也。常黄精及鉛二百餘歲,行歩苦飛,博極群書,嵆甚重之數數學,共入太行山,見山裂,有青石髓流出。烈取髓,丸之成石,氣如米飯,嚼之亦然。烈因携少歸,欲遺康。取而視之已成青石,擊之。康即與往視斷山,山已如故。烈入河東抱犢山,見一石室,室中有石架,架上有《素書》两卷,莫識其字。暗記數十字以示康,康盡識之。烈喜,乃與康共往讀之。至其所,失其石室。烈私語弟子曰:叔夜來合得道故也。按《神仙經》云:神仙五百年山輒一開,其中石髓出,得而服之壽老。烈後莫知所之。
  又曰:步正者,字玄真,巴東人也。說秦始皇時事,了如目前。漢末,將數十弟子入吴,授以服氣及石髓方小丹法,年四百歲。
  又曰:焦光,字孝然,河東人也。常食白石,煮如芋。每入山伐薪,負之與人。魏受禪,與人別去不知所適。
  又曰:孫登,不知何許人,常止山門,穴地而坐,彈琴讀《易》。冬單衣,天大寒,人視之,被髮丈餘,自覆身。歷世見之、顏色如故。更無餘資,亦不食。時楊駿為太傅,使迎,問之不苔,駁遺布袍,登出門借刀斷袍,上下異處,置駿門下,知駿當伏誅。時會稽、嵇康曾詣登,登不與語。康乃扣難之,登彈琴自若。久之,康退。登曰:康才高識寡,劣於保身。
  又曰:帛和,字仲理,遼東人也。入地肺山,事董奉。奉以行氣服木法授之,告和曰:吾道盡此,不能得神丹金沙,周遊天下,無山不往。汝今少壯,廣求索之。和乃到西城山事王君。君語和《大道訣》曰:此山石室中,當熟視北壁。當見壁有文字,則得道矣。視壁三年,方見文字,乃古人之所刻,刻《太清中經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圖,皆著石壁。和諷誦其萬言,義有所不解,王君乃授之訣日:作地仙在林慮山。
  又曰:宮嵩,琅邪人也,能文,著道書二百卷,服雲母為地仙。
  又曰:李常在,蜀郡人也,少治道衛,世常見之在虎壽山下。陶潜《桃源記》曰:晋太康中,武陵人捕魚,從溪而行,忘路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芳華鮮美,落英繽紛。林盡得山,山下有一小口,初極狹,行四五步,豁然開朗。屋宇連接,鷄犬相聞,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見漁父驚,為設酒食。云先世避秦難,率妻子來此,遂與外隔。問今是何代,不知有漢、魏、晉。既出,白太守,遣人隨往尋之,迷不復得。
  《真誥》曰:劉憑,沛人也,學道於稷丘子,常服石英,年三百餘歲,有少容。嘗到長安,諸貴人聞憑有道,乃往拜見之。又有百餘人隨憑,語賊曰:汝輩作人,何豺狼其心。相教斷道,危人利己,此是伏尸都市,肉饗烏鳶之法。一賊忽頓伏駭去。憑後入太白山,數十年歸鄉里,顏色更少。
  又曰:尹思,字少龍,安定人。晉元康五年正月十五日夜,坐屋中,遣兒視月中有異物否。兄曰:今當有大水,月中有一人披蓑帶劍。思自視之曰:月中人乃帶劍伏矛當大亂,三十年復當小清。思後不知所之。
  又曰:皇初平者,丹谿人,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見其良謹,便將至金華山石室中,四十餘年不復念家。其兄初起尋索,歷年後,見市中一道士言其處。初起即隨去,得見。語畢,問羊何在,曰:近在東耳。初起往視之,但見白石。初平乃往叱石,為羊數萬頭。初起知得仙道,便奔家共服松脂狹苓,至五百歲。初平改字為赤松子,初起改字為赤魯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