憎呼麥切多奇識亦云是異人作此劍乃方佛符字殊細設婁羅鍛日大乘法而鐵甚快利宋來便恒供御衛名曰劉憎鈸尚千牛刀,同寶女已易去鐶麾刻處,亦漸漸欲滅。又見有四五故鐶,並相似如一,不知其劍身何在。東山顧居上亦造此劍。諸人有同時共製者,今猶存焉。大抵違謬不可具說,乃有銅鑄作環以釘鑄著故刀。如此並可以類推。今此儀式,惟是陶隱居所匠深搆,心解亦謂理極,未知必同太極模範不耳。凡試刃之利鈍,取中形芒數枚,急束以一髮懸其抄,繫於杖頭,令一人執之。乃以刃一斫,芒斷而髮猶連,計芒多少為優劣。
  劉憎鈸千牛刀皆舊斫十三芒。又有一百鍊剛刀斫十二芒,國中惟稱此為絕。而近造神劍,斫十五芒。觀其鐵色青激,光釆有異,蓋薛燭所謂換如冰之將釋者矣。頃來有作者十餘人,皆不及此。作剛朴是上虞謝平,鑿鏤裝治平聲是石尚方師黃文慶,並是中國絕手。以齊建武元年甲戌,歲八月十九日辛酉,建於茅山,造至梁天監四年乙酉,歲劫令造刀劍形供御用,窮極精功,奇麗絕世,別有橫法剛。公家自作百鍊,黃文慶因此得免隸役,為山館道士也。《周禮》制劍長三尺,柄居五寸,是六之一也。內刃廣二寸半,重古秤一四兩,今秤三斤十兩也。今公家劍長四尺七寸,柄居一尺五寸,是三分之一小臧也。刃廣一寸六分,輕重不定。此寶劍長三尺九寸,廣一寸四分。而經有刀劍兩名。晉武帝大始十年,中書監荀勖及張華等校定鐘律八音,不與古樂相諧,由漢來用尺漸長,乃更依周禮積黍法制,尺以量鑄新器,慕求古物,得周世正玉律,比之毫釐無差。因擊古鐘,以律命之,亦皆響合,兼以七種古物相課皆會。又得汲冢竹簡,亦長二尺四寸。於是施用,謂之古尺。阮咸聽荀樂聲,以為高功非興國之音。成亡,後有人掘地,得銅尺長荀尺,古尺之四分半。時人以阮咸之解音,遂復施行,謂之官尺,令司農相承以制五尺,並取積寸以作斗斛也。宗元嘉中,大將軍彭城王義康製物,每欲廣大,又加官尺寸半。民閒復有相與用之,至今謂之為尚方。御府都水材官用尺,乃復長民一分,推如眾例,則以古尺為。鐘律宮商,自然響會,是合神精冥目。周世又二真製劍之時,兼荀張,窮極精功。時又有束哲、雷煥之徒,妙貫神鬼,阮咸雖善音樂,而性度縱誕,不能清切,故以單緩為好耳,掘地銅尺猶應是後漢時物也。梁天監四年,又更校尺以調正鐘律,定用張荀古尺半分,於事合衷,今施用名曰法尺。
  又曰:若欲潛遁名山,隨時觀化,不願真官,隱浪自足者,當修劍尸解之道,以曲晨飛精書劍左右面,先逆自託疾,然後當抱劍而外也,謂先偽稱疾。寢外數日,乃密脫劍青囊,拔出題書及擊符。都畢,於是抱之,而祝須天馬迎至,解衣而遊,勿令人知覺也。又以飛精藥密拭劍鐶,呼劍名字。祝畢,忽見太一以天馬來迎於寢外之前,於是上馬。若女子,則以輜軿來迎。古來諸仙多有託以餘物,或用竹杖,或巾屨惟鮑靚用太清刀法,此神變欻怳,假類會形,不可以理趣相求,真奇事矣。天馬者,吉光騰黃之獸也。古畫圖有此獸形,皆昔真人所顯相傳示也。吉光似鹿,騰黃類馬,男則單騎,女則駕軿也。太極真人命太一使者責馬執控,並迎以寶衣。欻忽而來,不知所以然也。太一主仙變也,馬去之時,雖眾醫侍疾,子孫滿側,則我易服束劍,流景變跡而不覺,我之云為也。所謂化遁三辰,巔徊月精,呼吸萬變,非復故形者也。
  又曰:極上化符以飛精書紙,盛以紫囊。欲去時,以係劍環,藏景符以飛精書紙,盛以絳囊。欲去時,以係劍鞘。諸仙人多以竹杖,不必盡得劍法。或是太清術耳,假物變化,不可一類求之。
  又曰:夫修下尸解者,皆不得反望故鄉。上解之道名配紫簡,三官不得復窺其鄛,但畜神劍,與之起居相隨。十三年自能化形,不必須藥書之,若不辨作藥,七年之後,但以丹書劍,亦能潜化也。單行此法,似不得反故鄉矣。自不及曲晨之妙精,吉光騰黃之延控也。雖單此,猶賢於太清雜法,兼得改形練化,遊宴太極,其用他藥得尸解,非是靈丸之化者,皆不得反故鄉。反故鄉,三官執之也。太清尸解之法,那得比太極之化遁乎?太清尸解法,五符中有太玄陰生符。又用牛脂煎錫藥丸兩事耳,無復餘方也。佩用制劍之法,具在符圖訣中。其後用解化之道,又非常修之事,故並不載。
  道部七竟
  道部八
  道士
  《太霄經》曰:人行大道,謂之道士。又云:從道為事,故稱也。周穆王因尹軌真人制樓觀,遂召幽逸之人,置為道士。平王東遷洛邑,置道士七人。漢明帝永平年,置二十一人。魏武帝為九州置壇,度三十五人。魏文帝幸雍,謁陳熾法師,置道士五十人。晉惠帝度四十九人,給戶三百。
  《真誥》曰:劉栩,字子相,後漢人也。世居穎川,家富,以濟貧為事,為陳留太守。後去官,入山為道士。
  又曰:淳于斟,字叔顗,會稽人。漢桓帝時為縣令,入山修道。
  又曰:劉寬,字文饒,後漢南陽守,年七十三入華山,服丹棗。
  又曰:王朗,字法明,太原人也。入茅山,師陶隱居。以梁大通三年正月十四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