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无所闻,谓之妙音。
  【识无空法】
  空无所空,谓之空法。
  【洞见无碍】
  有无不二,无碍之门。
  【入众妙门】
  色空如一,众妙之门。
  【自然解悟】
  不著有无,心性豁达。
  【离诸疑网】
  不见色空,疑团粉碎。
  【不著空见】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清净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
  【断除邪障】
  无色、无受、想、行、识。
  上二章
  此章发明升玄之心法也。天尊慈悯之。故直指有无色空的的旨趣,叮咛告戒,反复再四,盖欲使人离诸差别境界,不住有无空见,升玄达微之要至是尽矣。修真高士若向这里具双眼,参学事毕矣。其或未然,谛听末后句。
  【我故为汝说是妙经】
  解义如前
  【名曰:“护命”】
  长生久视之道
  【济渡众生】
  信之者不遭浊辱
  【随身供养】
  存于内,形存寿永。
  【传教世间】
  施于外,利益人天。
  【流通读诵】
  诵之者,捍厄扶衰。
  【即有飞天神王,破邪金刚,护法灵童、救苦真人。金精猛兽各百亿万众,俱侍卫是经,随所拥护】
  是经所在之处,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即佛经所谓是经所在之处,如佛塔庙之义也。
  【捍厄扶衰】
  是谓延生之药石
  【度一切众生】
  是谓济渡之津梁
  【离诸染著】
  是谓洗尘之法尔
  【尔时天尊即说偈曰:】
  重宣妙义
  【视之不见我】
  戒慎乎其所不睹
  【听不得闻】
  恐惧乎其所不闻
  【离种种边】
  故君子常慎其独
  【名为妙道】
  升玄之道,至是尽矣。
  上三章
  诱喻持经之功德也,前说有、无、色、空四趣,真趣作升玄之阶级,济渡之津梁,唯恐力不及者承当不去,又于是章假立种种法相,接引中人以下,敬信奉持,俾之诵言求意,渐入佳境。又作四句偈言,直指玄要,直欲使其人与非人俱升玄境之意也。以此见太上好生之德可谓至矣!若非笃志力行者,不足以报玄恩,经问庵者更宜勉之。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才言可道,即非常道;既不可道,何以名道?咦!只这道之一字,已道了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搏之不可得,用之不可既。惟惚惟恍,不属声闻;曰希曰夷,无有定体。若作声闻,会不足以成;若作定体,求不足以应变。道虽无形,因天地生育,其形可见;道虽无情,推行日月,其情可察;道虽无名,穷万物长养,其名可立。《易*系》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非道之形乎?又曰:“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非道之情乎?又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非道之名乎?道本无名,圣人强立名道者,通天下万变,归天下之殊途,坦平蓦直,大路之谓也。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鸿濛未判,动静之理已存;清浊既分,动静之机始发。清而升者,曰天;浊而降者,曰地。天地一阖闢、一阴阳,互动互静,机缄不已,四时成焉,百物生焉。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于物之最灵。男法天,女法地,男清女浊,即天地升降也。男动女静,即天地阖闢也。天地氤氲,万物化生,降本流末,生生化化而无有休息。太上始言,无形、无情、无名,天地之始。次言有动有静,谓有名,万物之母也。若复有人知此两者,同出异名,则知清浊本一,动静不二。流虽浊而其源常清,用虽动而其体常静。清静久久,神与道俱,与天地为一。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神所以清,心所以静。至道与神气混混沦沦,周乎三才,万物应变而无穷,至广大,尽精微矣。苟以欲制道,失道者也。失道之士,欲心一萌,无所不至,权利牵于外,念虑煎于内,心为物转,神为心役。心神既不清静,道安在哉?常能制欲,则归心不动;归心不动,则自然澄澄湛湛,绝点翳纯清,复其本然,清静之大矣,何欲之有?《易传》云: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其斯之谓欤?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太上云:清静为天下正。所谓正者,至公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