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是人卒之文,本书所有,然施之于此,不可通矣。大率者,总计之辞。上云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又云计中国之在海内,计与大率,其义正同。
  【七】【注】不出乎一域。
     【疏】五帝连接而揖让,三王兴师而争夺,仁人殷忧于社稷,任士劬劳于职务,四者虽事业不同,俱理尽于毫末也。
     【释文】《五常之所连》司马云:谓连续仁义也。崔云:连,续也。本亦作五帝。◎卢文弨曰:今本作五帝。◎家世父曰:江南古(庄)〔藏〕本连作运,似从运为妥。《所争》侧耕反。《任士之所劳》李云:任,能也。劳,服也。
  【八】【注】物有定域,虽至知不能出焉。故起大小之差,将以申明至理之无辩也。
     【疏】伯夷让五等以成名,仲尼论六经以为博,用斯轻物,持此自多,亦何异乎向之河伯自多于水!此通合前喻,并释前事少仲尼〔之〕(八)闻轻伯夷之义也。
     【校】(一)赵谏议本作墟。(二)赵本作涯。(三)赵本无于字。(四)于字依世德堂本补。(五)阙误引江南古藏本连作运。(六)河字依正文改。(七)怏字依释文及世德堂本改。(八)之字依正文补。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豪〕末,可乎【一】?」
  【一】【疏】夫形之大者,无过天地,质之小者,莫先毫末;故举大举小,以明禀分有差。河伯呈己所知,询于海若。又解:若以自足为大,吾可大于两仪;若以无余为小,吾可小于毫末。河伯既其领悟,故物我均齐,所以述己解心,询其可不也。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一】,时无止【二】,分无常【三】,终始无故【四】。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五】,大而不多【六】,知量无穷【七】;证向今故【八】,故遥而不闷,【九】掇而不跂【一0】,知时无止【一一】;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一二】,知分之无常也【一三】;明乎坦涂【一四】,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一五】,知终始之不可故也【一六】。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一七】;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一八】;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一九】。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豪〕(一)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二0】!」
  【一】【注】物物各有量。
     【疏】既领所疑,答曰不可。夫物之器量,禀分不同,随其所受,各得称适,而千差万别,品类无穷,称适之处,无大无小,岂得率其所知,抑以为定!
  【二】【注】死与生皆时行。
     【疏】新新不住。
  【三】【注】得与失皆分。
     【疏】所禀分命,随时变易。
  【四】【注】日新也。
     【疏】虽复终而复始,而未尝不新。
  【五】【注】各自足也。
     【疏】此下释量无穷也。以大圣之知,视于远理,察于近事,故毫末虽小,当体自足,无所寡少也。
  【六】【注】亦无余也。
     【疏】天地虽大,当(离)〔体〕(二)无余,故未足以自多也。不多则无夸,不寡则息企也。
  【七】【注】揽而观之,知远近大小之物各有量。
     【疏】以大人之知,知于物之器量,大小虽异,各称其情,升降不同,故无穷也。此结前物量无穷也。
  【八】【注】向,明也。今故,犹古今。
     【疏】此下释时无止义也。向,明也。既知小大非小大,则证明古今无古今也。
     【释文】《证向》许亮反。崔云:往也。向郭云:明也。又虚丈反。
  【九】【注】遥,长也。
  【一0】【注】掇,犹短也。
      【疏】遥,长也。掇,短也。既知古今无古今,则知寿夭无寿夭。是故年命延长,终不厌生而悒闷;禀龄夭促,亦不欣企于遐寿;随变任化,未始非吾。
      【释文】《掇》专劣反。郭云:短也。《而不跂》如字。一本作企。下注亦然。◎家世父曰:郭象注,遥,长也,掇,犹短也。说文:掇,拾取也。易疏:患至掇也,若手拾掇物然,言近而可掇取也。闷,如老子其政闷闷,不详明。跂者,所以行也。淮南子原道训跂行喙息,马蹄篇蹩□为仁,踶跂为义,谓烦劳也。知时无止,顺谓行之而已。故者非遥,无漠视也;今者非近,无强致也。郭象注未惬。
  【一一】【注】证明古今,知变化之不止于死生也,故不以长而悒闷,短故为跂也。
      【疏】此结前时无止义也。
  【一二】【疏】此下释分无常义也。夫天道既有盈虚,人事宁无得丧!是以视乎盈虚之变,达乎得丧之理,故傥然而得,时也,不足为欣;偶尔而失,命也,不足为戚也。
  【一三】【注】察其一盈一虚,则知分之不常于得也,故能忘其忧喜。
      【疏】此结前分无常义也。
  【一四】【注】死生者,日新之正道也。
      【疏】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