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见之,不敢往触,遂便徙所,消息待之。
     【释文】《便而待》待或作侍。
  【三】【注】无其心身,而后外物去也。
     【疏】俄顷之间,入见老子,云:“丘见先生,眼为眩耀,忘遣形智,信是圣人;既而离异于人,遗弃万物,亡于不测而冥于独化也。”
     【释文】《见曰》贤遍反。《眩》玄遍反。《与》音余。下同。《掘若》徐音屈。《槁木》苦老反。
     【校】(一)掘字依正文改。
  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一】。”
  【一】【注】初未有而欻有,故游于物初,然后明有物之不为而自有也。
     【疏】初,本也。夫道通生万物,故名道为物之初也。游心物初,则是凝神妙本,所以形同槁木,心若死灰也。
     【释文】《而欻》训弗反。
  孔子曰:“何谓邪【一】?”
  【一】【疏】虽闻圣言,未识意谓。
  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一】,尝为汝议乎其将【二】。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三】;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四】。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五】,而莫见其功【六】。生有所乎萌【七】,死有所乎归【八】,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九】。非是也,且孰为之宗【一0】!”
  【一】【注】欲令仲尼必求于言意之表也。
     【疏】辟者,口开不合也。夫圣心非不能知,为其无法可知;口非不能辩,为其无法可辩。辩之则乖其体,知之则丧其真,是知至道深玄,超言意之表,故困焉辟焉。
     【释文】《口辟》必亦反。司马云:辟,卷不开也。又婢亦反,徐敷赤反。
  【二】【注】试议阴阳以拟向之无形耳,未之敢必。
     【疏】夫至理玄妙,非言意能详。试为汝议论阴阳,将拟议大道,虽即仿象,未即是真矣。
     【释文】《尝为》于伪反。
  【三】【注】言其交也。
     【疏】肃肃,阴气寒也;赫赫,阳气热也;近阴中之阳,阳中之阴,言其交泰也。
  【四】【注】莫见为纪之形,明其自尔。
     【疏】阳气下降,阴气上升,二气交通,遂成和合,因此和气而物生焉。虽复四序炎凉,纪纲庶物,而各自化,故莫见纲纪之形。
  【五】【注】未尝守故。
     【疏】阴消阳息,夏满冬虚,夜晦昼明,日迁月徙,新新不住,故日有所为也。
  【六】【注】自尔故无功。
     【疏】玄功冥济,故莫见为之者也。
  【七】【注】萌于未聚也。
     【疏】萌于无物。
  【八】【注】归于散也。
     【疏】归于未生。
  【九】【注】所谓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疏】死生终始,反复往来,既无端绪,谁知穷极!故至人体达,任其变也。
  【一0】【疏】若非是虚通生化之道,谁为万物之宗本乎!夫物云云,必资于道也。
      【释文】《且孰》如字。旧子余反。
  孔子曰:“请问游是【一】。”
  【一】【疏】请问:“游心是道,其术如何?必得游是,复有何功力也?”
  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一】。”
  【一】【注】至美无美,至乐无乐故也。
     【疏】夫证于玄道,美而欢畅,既得无美之美而游心无乐之乐者,可谓至极之人也。
     【释文】《至乐》音洛。下及注同。
  孔子曰:“愿闻其方【一】。”
  【一】【疏】方,犹道也。请说至美至乐之道。
  曰:“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一】,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二】。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三】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四】,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五】。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六】。”
  【一】【注】死生亦小变也。
     【疏】疾,患也。易,移也。夫食草之兽,不患移易薮泽;水生之虫,不患改易池沼;但有草有水,则不失大常,从东从西,盖小变耳。亦犹人处于大道之中,随变任化,未始非我,此则不失大常,生死之变,盖亦小耳。
     【释文】《行小》下孟反,又如字。
  【二】【注】知其小变而不失大常(故)〔也〕(一)。
     【疏】喜顺,怒逆,乐生,哀死,夫四者生崖之事也。而死生无变于己,喜怒岂入于怀中也!
     【释文】《胸次》李云:次,中也。
  【三】【注】愈不足患。
     【疏】夫天地万物,其体不二,达斯趣者,故能混同。是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