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皆空,百体将为尘垢;死生虚幻,终始均乎昼夜。死生不能滑乱,而况得丧祸福生崖之事乎!愈不足以介怀也。
     【释文】《能滑》古没反。《所介》音界。
  【四】【注】知身之贵于隶,故弃之若遗土耳。苟知死生之变所在皆我,则贵者常在也。
  【五】【注】所贵者我也,而我与变俱,故无失也。
     【疏】夫舍弃仆隶,事等泥涂,故知贵在于我,不在外物,我将变俱,故无所丧也。
  【六】【注】所谓县解。
     【疏】夫世物迁流,未尝有极,而随变任化,谁复累心!唯当修道达人,方能解此。
     【释文】《解乎》户买反。注同。
     【校】(一)也字依赵谏议本改。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一】?”
  【一】【疏】配,合也。脱,免也。老子德合二仪,明齐三景,故应忘言归理,圣智自然。今乃盛谈至言以修心术,然则古之君子,谁能遗于言说而免于修为者乎?
  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汋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一】
  【一】【注】不修不为而自得也。
     【疏】汋,水(也)澄湛也。言水之澄湛,其性自然,汲取利润,非由修学。至人玄德,其义亦然,端拱岩廊而物不能离,泽被群品,日用不知。若天高地厚,日月照明,夫何修为?自然而已矣。
     【释文】《汋》音灼,又上若反。李以略反。李云:取也。◎家世父曰:说(水)〔文〕汋,激水声也;井一有水,一无水,谓之瀱汋。所引尔雅释水文。郭璞注尔雅,引山海经天井夏有水冬无水,即此类。汋者,水自然涌出,非若泉之有源,而溪涧之交汇以流行也。说文:激,水碍邪疾波也。谓有所碍而邪出疾行,故有声。水之涌出,亦若激而有声。无为而才自然,言无有疏导之者。释文引李云,汋,取也。误。
  孔子出,以告颜回曰:“丘之于道也,其犹酰鸡与【一】!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二】。”
  【一】【注】酰鸡者,瓮中之蠛蠓。
     【释文】《酰鸡》许西反,郭云:酰鸡,瓮中之蠛蠓也。司马云:若酒上蠛蠓也。◎庆藩案太平御览三百九十五引司马云:酰鸡,酒上飞蚋。与释文小异。《瓮中》乌弄反。《蠛》亡结反。《蠓》无孔反。
  【二】【注】比吾全于老聃,犹瓮中之与天地矣。
     【疏】酰鸡,醋瓮中之蠛蠓,每遭物盖瓮头,故不见二仪也。亦犹仲尼遭圣迹蔽覆,不见事理,若无老子为发覆盖,则终身不知天地之大全,虚通之妙道也。
  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一】。”
  【一】【疏】方,术也。庄子是六国时人,与魏惠王、齐威王同时,去鲁哀公一百二十年,如此言见鲁哀公者,盖寓言耳。然鲁则是周公之后,应是衣冠之国。又孔子生于鲁,盛行五德之教,是以门徒三千,服膺儒服,长裾广袖,鲁地必多,无为之学,其人鲜矣。
     【释文】《庄子见》贤遍反,亦如字。《鲁哀公》司马云:庄子与魏惠王、齐威王同时,在哀公后百二十年。
  庄子曰:“鲁少儒【一】。”
  【一】【疏】夫服以象德,不易其人,庄子体知,故讥儒少。
  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一】?”
  【一】【疏】哀公庸暗,不察其道,直据衣冠,谬称多儒。
  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一】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
  【一】【疏】句,方也。缓者,五色绦绳,穿玉玦以饰佩也。玦,决也。本亦有作绶字者。夫天员地方,服以象德。故戴圆冠以象天者,则知三象之吉凶;履方屦以法地者,则知九州岛之水陆;曳绶佩玦者,事到而决断。是以怀道之人,不必为服,为服之者,不必怀道。彼己之子,今古有之,是故庄生寓言辩说也。
     【释文】《冠》古乱反。《圜冠》音圆。《履句》音矩,徐其俱反。李云:方也。《屦》徐居具反。《缓》户管反。司马本作绶。《佩玦》古穴反。◎庆藩案说文□二字互训,缓者,宽绰之意。晋书缓带轻裘,缓带,犹博带也。缓佩玦,言所佩者玦,而系之带间,宽绰有余也。释文引司马本作绶,误。《而断》丁乱反。
  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一】,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
  【一】【疏】有服无道,罪合极刑,法令既严,不敢犯者,号经五日,无复一儒也。
     【释文】《号于国》号,号令也。
  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一】?”
  【一】【注】德充于内者,不修饰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