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国名,在汲郡共县。案左传,凡,周公之后也。隐七年,天王使凡伯来聘。俗本此后有孔子穷于陈蔡及孔子谓颜回二章,与让王篇同,众家并于让王篇音之。检此二章无郭注,似如重出。古本皆无,谓无者是也。
  【二】【注】遗凡故也。
     【疏】自得造化,怡然不惧,可谓周公之后,世不乏贤也。
  【三】【注】夫遗之者不以亡为亡,则存亦不足以为存矣。旷然无矜,乃常存也。
  【四】【注】存亡更在于心之所(惜)〔措〕(一)耳,天下竟无存亡。
     【疏】夫存亡者,有心之得丧也;既冥于得丧,故亡者未必亡而亡者更存,存者不独存而存者更亡也。
     【校】(一)措字依明世德堂本改。
  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一】
    【一】【释文】以义名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一】。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二】: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四】。
  【一】【疏】此章并假立姓名,寓言明理。北是幽冥之域,水又幽昧之方,隐则深远难知,弅则郁然可见。欲明至道玄绝,显晦无常,故寄此言以彰其义也。
     【释文】《知北游》音智,又如字。《于玄水之上》李云:玄〔水〕,水名。司马崔本上作北。◎卢文弨曰:今本作玄水水名。以下白水例之,重者是。《隐弅》符云反,又音纷,又符纷反。李云:隐出弅起,丘貌。
  【二】【疏】若,汝也。此明运知极心问道,假设宾主,谓之无为。
  【三】【疏】此假设言方,运知问道。若为寻思,何所念虑,则知至道?若为服勤,于何处所,则安心契道?何所依从,何所道说,则得其道也?
  【四】【疏】知,分别也。设此三问,竟无一答,非无为谓惜情不答,直是理无分别,故不知所以答也。
  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一】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二】。”
  【一】【疏】白是洁素之色,南是显明之方,狐者疑似夷犹,阕者空静无物。问不得决,反照于白水之南,舍有反无,狐疑未能穷理,既而猖狂妄行,掘若槁木,欲表斯义,故曰狂屈焉。
     【释文】《白水》水名。《狐阕》苦穴反。司马李云:狐阕,丘名。《而睹》丁古反。《狂屈》求勿反,徐又其述反。司马向崔本作诎。李云:狂屈,侜张,似人而非也。◎庆藩案释文引李云,狂屈,侜张,似人而非也。文选甘泉赋捎夔魖,扶僪狂。狂屈即僪狂也。司马与崔作诎,失之。《以之言》司马云:之,是也。
  【二】【疏】唉,应声也。初欲言语,中途忘之,斯忘之术,反照之道。
     【释文】《唉》哀在反。徐乌来反。李音熙,云:应声。《语若》鱼据反。
  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一】。”
  【一】【疏】轩辕体道,妙达玄言,故以一无(无)〔答〕于三问。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
  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一】道不可致【二】,德不可至【三】。仁可为也【四】,义可亏也【五】,礼相伪也【六】。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七】。'故曰,‘为道者日损【九】,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九】。'今已为物也【一0】,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一一】!
  【一】【注】任其自行,斯不言之教也。
     【疏】真者不知也,似者中忘也,不近者以其知之也。行不言之教,引老子经为证也。
     【释文】《不近》附近之近。
  【二】【注】道在自然,非可言致者也。
     【疏】致,得也。夫玄道不可以言得,言得非道也。
  【三】【注】不失德故称德,称德而不至也。
     【疏】夫上德不德,若为德者,非至德也。
  【四】【疏】夫至仁无亲,而今行偏爱之仁者,适可有为而已矣。
  【五】【疏】夫裁非(一)断割,适可亏残,非大全也。大全者,生之而已矣。
  【六】【疏】夫礼尚往来,更相浮伪,华藻乱德,非真实也。
  【七】【注】礼有常则,故矫效(二)之所由生也。
     【疏】弃本逐末,散朴为浇,道丧淳漓,逮于行礼,故引老经证成其义也。
  【八】【注】损华伪也。
  【九】【注】华去而朴全,则虽为而非为也。
     【疏】夫修道之夫,日损华伪,既而前损有,后损无,有无双遣,以至于非有非无之无为也,寂而不动,无为故无不为也。此引老经重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