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损》有形自然相累,世能累物,物能累人,故大夫种所以不免也。《不磷》邻刃反。
  【二】【注】实已损矣而不自觉。
  【三】【注】所以不觉,非不损也,恃源往也。
     【疏】恃,赖也。撄,损也。风之与日,相与守河,于河撄损而不知觉,恃其源流。
     【释文】《恃》本亦作持。《源而往者也》水由源往,虽遇风日,不能损也;道成其性,虽在于世,不能移也。
  【四】【注】无意则止于分,所以为审。
     【疏】审,安定也。夫水非土则不安,影无人则不见,物无造物则不立,故三者相守而自以为固。而新故不住,存亡不停,昨日之物,于今已化,山舟替遁,昧者不知,斯之义也。
     【校】(一)世德堂本乎作夫。
  故目之于明也殆,耳之于聪也殆,心之于殉也殆【一】。凡能其于府也殆,殆之成也不给改【二】。祸之长也兹萃【三】,其反也缘功【四】,其果也待久【五】。而人以为己宝,不亦悲乎【六】!故有亡国戮民无已【七】,不知问是也【八】。
  【一】【注】有意则无崖,故殆。
     【疏】殉,逐也。夫视目所见,听耳所闻  心所逐,若目求离朱之明,耳索师旷之聪,心逐无崖之知,欲不危殆,其可得乎!◎家世父曰:水之守土,二物也,相比而相须也;影之守人,一物而为二物也,自生而自化也;物之守物,物还而自证也,抱一者也。所以谓之审者,无外驰也。目驰而明生焉,耳驰而聪出焉,心驰而所殉见焉。凡能于其府者,皆外驰也。(及)〔反〕其所自持,而缘之以为功,致果以求之,积久而不知所归,役耳目心思之用以与万物为撄,故可悲也。
  【二】【注】所以贵其无能而任其天然。
     【疏】夫运分别之智,出于藏府而自伐能者,必致危亡也。故虽有成功,不还周给而改悔矣。
  【三】【注】萃,聚也。苟不能忘知,则祸之长也多端矣。
     【疏】滋,多也。萃,聚也。役于藏府,自显其能,故凶灾祸患,增长而多聚之也。
     【释文】《之长》丁丈反。注同。《兹莘》所巾反。郭云:聚也。李云:多也。本又作萃(一)。
  【四】【注】反守其性,则其功不作而成。
     【疏】自伐己能而反招祸败者,缘于功成不退故也。
  【五】【注】欲速则不果。
     【疏】夫诚意成功,决定矜伐。有待之心,其日固久。
  【六】【注】己宝,谓有其知能。
     【疏】流(徒)〔徙〕之人,心处愚暗,宝贵己能,成功而处,执滞如是,甚可悲伤。
  【七】【注】皆有其身之祸。
     【疏】贪土地为己有大宝,取之无道,国破家亡,残害黎元无数,无穷已也。
  【八】【注】不知问祸之所由,由乎有心,而修心以救祸也。
     【疏】世有明人,是为龟镜。不知问祸败所由,唯恶贫贱,愚之至也。
     【校】(一)今本作萃。
  故足之于地也践,虽践,恃其所不蹍而后善博也【一】;人之于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谓也【二】。知大一,知大阴,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三】。大一通之【四】,大阴解之【五】,大目视之【六】,大均缘之【七】,大方体之【八】,大信稽之【九】,大定持之【一0】。
  【一】【疏】践,蹍,俱履蹈也。夫足之能行,必履于地,仍赖不践之土而后得行,若无余地,则无由安善而致博远也。此举譬也。
     【释文】《恃其所不蹍》女展反。李云:一足常不往,故能行广远也。◎俞樾曰:两践字并当作浅,或字之误,或古通用也,足之于地,止取容足而已,故曰足之于地也浅。然容足之外,虽皆无用之地而不可废也,故曰虽浅恃其所不蹍而后善博也。外物篇曰,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即此义也。下文曰,人之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谓也。少与浅,文义相近。若作践则不可通矣。
  【二】【注】夫忘天地,遗万物,然后蜩翼可得而知也,况欲知天之所谓,而可以不无其心哉!
     【疏】知有明暗,能有少多,各止其分,则物逍遥。是以地藉不践而得行,心赖不知而能照。所以处寂养恬,天然之理,故老经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此合(谕)〔喻〕也。
  【三】【疏】此略标能知七大之名,可谓造极。自此以下历解义。
  【四】【注】道也。
     【疏】一是阳数。大一,天也,能通生万物,故曰通。
  【五】【注】用其分内,则万事无滞也。
     【疏】大阴,地也,无心运载而无分解,物形之也。
     【释文】《解之》音蟹。下同。又佳买反。
  【六】【注】用万物之自见,亦大目也。
     【疏】各视其所见(谓)〔为〕大目。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