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其政不践其土。今子恶其君,处其土,食其蔬,何志行之相违乎?”鲍焦遂弃其蔬而饿死。韩诗外传同。又云:槁洛水之上也。《胜子(二)自理》一本理作俚。本又作申子自埋。或云:谓申徒狄抱瓮之河也。一本作申子不自理,谓申生也。
  【四】【疏】孔子滞耽圣迹,历国应聘,其母临终,孔子不见。姓匡,名章,齐人也,谏诤其父,其父不从,被父憎嫌,遂游他邑,亦耽仁义,学读忘归,其父临终而章不见。此皆滞溺仁义,有斯过矣。
     【释文】《孔子不见母》李云:未闻。《匡子不见父》司马云:匡子,名章,齐人,谏其父,为父所逐,终身不见父。案此事见孟子。◎卢文弨曰:疑父母二字当互易。
  【五】【注】此章言尚(三)行则行矫,贵士则士伪,故蔑行贱士以全其内,然后行高而士贵耳。
     【疏】自比干已下,匡子已上,皆为忠信廉贞而遭其祸,斯皆古昔相传,下世语之也。是以忠诚之士,廉信之人,正其言以谏君,必其行以事主,莫不遭罹其患,服从其殃,为道之人深宜戒慎也。
     【释文】《所传》丈专反。
     【校】(一)世德堂本申作胜,释文亦作胜。(二)世德堂本子下有不字。(三)赵本尚作上。
  无足问于知和曰:“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彼富则人归之,归则下之,下则贵之。夫见下贵者,所以长生安体乐意之道也。今子独无意焉,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故推正不忘邪?”【一】
  【一】【疏】无足,谓贪婪之人,不止足者也。知和,谓体知中和之道,守分清廉之人也。假设二人以明贪廉之祸福也。无足云:“世人卒竟未有不兴起名誉而从就利禄者。若财富则人归凑之,归凑则谦下而尊贵之。夫得人谦下尊贵者,则说其情,适其性,体质安而长寿矣。子独无贪富贵之意乎?为运知〔不〕足不求邪?为心意能知,力不能行,故推于正理,志念不忘,以遣贪求之心而不取邪?”
     【释文】《无足》一本作无知。《则下》遐嫁反。下同。《乐意》音洛。下同。《知不》音智。下知谋同。◎庆藩案意,语词也,读若抑。抑意古字通。论语学而篇抑与之与,汉石经抑作意。墨子明鬼篇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皆其证。《故推正不忘邪》(疏)忘,或作妄,言君臣但推寻正道不忘,故不用富贵邪?为智力不足,故不用邪?
  知和曰:“今夫此人以为与己同时而生,同乡而处者,以为夫绝俗过世之士焉;是专无主正,所以览古今之时,是非之分也,与俗化【一】。世去至重,弃至尊,以为其所为也;此其所以论长生安体乐意之道,不亦远乎【二】!惨怛之疾,恬愉之安,不监于体;怵惕之恐,欣欢之喜,不监于心【三】;知为为而不知所以为,是以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不免于患也【四】。”
  【一】【疏】此人,谓富贵之人也。俗人,谓无知,贪利情切,与贵人同时而生,共富人同乡而住者,犹将己为超绝流俗,过越世人;况己之自享于富贵乎!斯乃专愚之人,内心无主,不履正道,不觉古今之时代,不察是非之涯分,而与尘俗纷竞,随末而迁化者也,岂能识祸福之归趣者哉!
     【释文】《过世之士焉》言人心易动,但人与贤人俱生,便自谓过于世人,况亲自为富贵者乎!
  【二】【疏】至重,生也。至尊,道也。流俗之人,捐生背道,其所为每事如斯,其于长生之道,去之远矣。
  【三】【疏】惨怛,悲也。恬愉,乐也。夫悲乐喜惧者,并身外之事也,故不能监明于圣质,照入于心灵,而愚者妄为之也。
     【释文】《惨》七感反。《怛》丹曷反。《之恐》丘勇反。
  【四】【疏】为为者,有为也;所以为者,无为也。但知为于有为,不知为之所以出自无为也。如斯之人,虽贵总万机,富赡四海,而不免于怵惕等患也。
  无足曰:“夫富之于人,无所不利,穷美究埶,至人之所不得逮,贤(一)人之所不能及【一】,侠人之勇力而以为威强,秉人之知谋以为明察,因人之德以为贤良,非享国而严若君父【二】。且夫声色滋味权势之于人,心不待学而乐之,体不待象而安之【三】。夫欲恶避就,固不待师,此人之性也。天下虽非我,孰能辞之!【四】”
  【一】【疏】穷,尽也。夫能穷天下善美,尽人间威势者,其惟富贵乎!故至德之人,贤哲之士,亦不能远及也。
     【释文】《穷美》穷,犹尽也。《究埶》音势。本亦作势。一音艺,究竟也。
  【二】【疏】夫富贵之人,人多依附,故勇者为之捍,智者为之谋,德者为之助,虽不临享邦国,而威严有同君父焉,斯皆财利致其然矣。
     【释文】《侠人》音协。
  【三】【疏】夫耳悦于声,眼爱于色,口嗛于味,威权形势以适其情者,不待教学而心悦乐,岂服法象而身安乎?盖性之然耳。
  【四】【疏】夫欲之则就,恶之则避,斯乃人物之常情,不待师教而后为之(哉)〔者〕,故天下虽非无足,谁独辩辞于此事者也!
     【释文】《欲恶》